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国内首部3D纪录电影《新三峡》6月26日上映

国内首部3D纪录电影《新三峡》6月26日上映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这部拍了30年的3D纪录片,把三峡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你看过会呼吸的三峡吗?”2023年6月26日,当《新三峡》在人民院线全国上映时,很多观众都被银幕上扑面而来的水雾惊到了。这部国内首部大型,用立体影像把长江的潮气直接”喷”到了观众脸上。
国内首部3D纪录电影《新三峡》6月26日上映-1
导演杨书华是地道的三峡人。三十年前,他扛着摄像机记录三峡大坝第一铲土落下时,根本没想到这个项目会占据他大半辈子。镜头里那个戴着安全帽的年轻人,如今两鬓已经斑白。”1993年拍移民搬迁时,有个老太太抱着门框不肯走,说死也要死在老屋里。去年我再见到她,老人家住进了带电梯的安置小区,天天在阳台上看江景。”杨书华说起这些时,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摄影机磨损的边角。
影片最打动人的是五个普通人的故事线。在奉节码头,你跟着货运司机老周颠簸在盘山公路上,他车里永远放着两样东西:防滑坡的三角木和女儿的音乐盒。当3D镜头穿过雾气笼罩的瞿塘峡,老周对着对讲机哼跑调的山歌,后视镜里挂着他女儿参加三峡少儿合唱团的照片。这种细腻的日常感,让水利工程的数据变得有温度——银幕上弹出字幕显示,像老周这样的货运司机,现在每天能比蓄水前少绕行78公里山路。
国内首部3D纪录电影《新三峡》6月26日上映-2
技术团队堪称纪录片界的”复仇者联盟”。《阿凡达》的3D视效总监恰克·康米斯基带着团队在巫山段架设了特殊摄影轨道,当游轮穿过神女峰时,观众能清晰看到岩壁上2003年水位线标记与现在位置的落差。法国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贡献了他的标志性长镜头:一组连续7分钟的水下拍摄,展示中华鲟如何通过新建的鱼道洄游产卵。这些画面让中科院水生所的桂建芳院士在审片时红了眼眶,”我们争论了二十年的生态问题,鱼用尾巴投了票”。
你可能想不到,电影里最震撼的片段来自一组对比蒙太奇。1997年爆破旧城区的档案影像与2023年3D扫描的新城区数据重叠,拆迁办主任老李站在同样的经纬度坐标上,背后从砖瓦废墟变成了滨江公园的樱花树。这个镜头拍了37遍,因为总导演坚持要等一朵云飘到与老照片相同的位置。”这不是技术强迫症,”杨书华解释,”三峡人最懂什么叫沧海桑田,我们要对得起这个词的分量。”
国内首部3D纪录电影《新三峡》6月26日上映-3
影片后半段有个神来之笔。当国际团队用卫星遥感图展示库区植被恢复情况时,画面突然切到护林员张姐的巡山记录本。泛黄的纸页上,2006年写着”又栽死三棵”,2013年变成”野猪来偷吃新芽”,最近一条是”猴子太多,把树苗当秋千”。美国导演基耶斯·梅里尔坚持保留这个跳脱的剪辑:”科学数据会说森林覆盖率提升12%,而张姐的笔记本告诉我们,这12%意味着多少次的补栽与等待。”
在宜昌的观影会上,当年参与大坝焊接的工人王建国突然指着银幕喊出声。3D镜头正深入坝体内部,展示他们当年埋设的监测传感器——那些花生米大的金属疙瘩,如今已经持续传回1700多万组数据。老王攥着爆米花桶的手有点抖:”原来我们焊的不是钢板,是三峡的神经末梢啊。”
影片结尾没有用宏大的航拍,而是跟着水文站实习生小吴坐班船下班。当这个00后女孩刷着手机经过屈原祠时,江面忽然掠过一群白鹭。她条件反射地掏出记录仪,这个动作和三十年前她师父第一次巡江时一模一样。导演说这个镜头是偶然抓拍的,但恰克坚持要放在最后:”最好的3D效果不是让人惊叹这像真的一样,而是让人忘记自己在看3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飞猪电影院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ovie.toodiancao.com/11366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