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达拉》观影:张忠导演揭秘创作幕后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那根红领巾飘过戈壁滩的时候,我眼泪突然就下来了
说实话,进影院前我对《阿克达拉》的期待值并不高。毕竟主旋律题材拍不好就容易变成说教片。可当银幕上出现小女孩阿依古丽在棉田里奔跑的画面,她脖子上的红领巾被风吹得像团跳动的火苗,我突然就鼻子一酸——这片子有点东西。
导演张忠确实有两把刷子。开场十分钟就用一组空镜头把观众钉在座位上了:晨光里的采棉机像钢铁巨兽般碾过棉田,下一秒切到六十年前老式犁铧在盐碱地上划出的浅沟,两个时空的耕作场景在蒙太奇里完成对话。这种不讲道理的视觉冲击,比任何台词都来得震撼。
李雪健老师演的老年李怀河绝了。在棉种试验田蹲守的戏份里,他捧着发霉的棉籽那个颤抖的手部特写,让我前排的大姐直接掏出了纸巾。后来才知道,这场戏是实拍——老爷子真在新疆的烈日下蹲了四个小时,就为等一阵符合剧情需要的风把沙尘吹进眼睛里的效果。最打动我的是他总在深夜擦拭那台老式显微镜,镜头扫过斑驳的铭牌,上面”1963年上海光学仪器厂”的字样已经模糊得快要消失。
年轻演员杜少杰饰演的农技员有个细节特别戳人。她教哈萨克族妇女用智能手机记录棉花长势时,手机壳上贴着”疆心比心”的贴纸。后来剧情揭晓这是她父亲——第一代援疆干部留下的工作笔记扉页字样。这种藏在生活流里的伏笔,比直白的闪回高明太多。
影片里棉田的意象被拍出了生命感。从开春时覆着地膜的条田像钢琴琴键,到秋收时棉桃炸裂的特写如同慢镜头里的雪花,张忠导演把农作物拍出了动物般的灵性。有个超现实段落我记到现在:沙尘暴来袭时,棉株集体倒伏的轨迹居然拼出中国地图的轮廓,配着冬不拉的弦音,荒诞又神圣。
吴军演的田力在暴风雪夜抢救棉苗那场戏,现场观众都在抽气。零下二十度的实景拍摄里,他真把军大衣浸透冰水裹在身上,就为演出体温过度的战栗感。后来主创见面会他笑着说,这场戏拍完发现自己后脖颈冻出了和当年援疆前辈一模一样的紫红色瘢痕,”像是穿越时空的勋章”。
阿依古丽这个角色设计得太巧妙了。她每天用不同颜色的头绳记录棉花生长周期的桥段,比什么大数据监测都来得生动。小姑娘在戈壁滩上放风筝的镜头,风筝线居然是用棉纺的,飘着飘着就化作了棉田灌溉渠里的水流。这种诗意的隐喻,比喊一百句口号都有力量。
现场看到新疆奶疙瘩和棉布手工艺品时,突然理解为什么导演说这是”用细节砌成的纪念碑”。那些粗粝的麻布袋针脚、手工木纺车上磨亮的凹痕,比任何特效都真实。薛奇提到有场戏需要群众演员表演采摘,结果当地棉农二话不说带着全家老小来帮忙,有个维吾尔族老人甚至翻出1964年的劳动奖章别在衣襟上,”他们说这是还给援疆干部的情分”。
最破防的是结尾处两代人的隔空对话。老年李怀河在现代化棉纺厂里,透过玻璃看见年轻时的自己正弯腰在试验田里记录数据。两个时空重叠的瞬间,背景音是棉铃虫监测仪的滴滴声渐渐变成当年手摇计算机的咔嗒声。没有煽情台词,就这个声音蒙太奇,让我后排几个男生都在抹眼睛。
散场时注意到放映厅角落摆着真实的援疆干部工作日记复刻件。泛黄的纸页上除了技术参数,还画着些歪歪扭扭的简笔画——有棉花形态变化图,也有思念家人时随手涂的故乡小景。这种粗粝的真实感,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把援疆人塑造成悲情英雄,而是让我们看见那些藏在棉桃裂口里的,比雪还干净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