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导演荣任第三届伊朗黎明国际媒体节评委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中国导演张忠在伊朗:一场跨越文化的电影对话
五月的德黑兰,空气中弥漫着波斯玫瑰的香气。2024年5月3日到9日,第三届伊朗黎明国际媒体节在这里热闹开场。这个年轻的电影节虽然才办到第三届,但今年一下子收到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160部作品报名,荷兰的纪录片、爱尔兰的动画短片、俄罗斯的实验电影、中国的剧情片,还有德国、韩国、意大利、美国等国的作品,把组委会的邮箱塞得满满当当。
中国导演张忠这次可不是带着作品来参赛的,他是被邀请来当评委的。在评审间隙,他抽空见了几位伊朗影视圈的重要人物。先是和伊朗伊斯兰文化指导部电影组织的国际事务总干事穆罕默德·塔伊布喝了杯藏红花茶,聊了聊现在伊朗年轻人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后来又见了亚太地区总干事哈尼,这位留着浓密胡子的电影人说起中国武侠片来如数家珍,还当场比划了几下李小龙的经典动作,把张忠逗乐了。
伊朗国家广播电视台电频道负责人莫赫辛·巴尔马哈尼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老照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伊朗时的合影。”那时候我还是个刚入行的场记,”莫赫辛指着照片角落里一个模糊的年轻人影说,”没想到三十多年后,我们又能坐在一起谈合作。”最让张忠感到亲切的是伊朗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伊朗扎德,这位在中国生活了七年的”中国通”,一见面就用带着京腔的普通话问:”张导,咱那部新片子什么时候开机啊?”
他们说的”新片子”,是指中伊两国计划合拍的第二部电影。其实早在2022年5月,第一部中伊合拍片《长安·长安》就已经问世了。这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出品的电影,张忠当导演,伊朗著名导演纳基斯·阿贝耶负责监制和编剧,后期制作全在伊朗完成。电影讲的是个挺浪漫的跨国爱情故事,但背后凝聚着中国、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多国电影人的心血。记得有场戏是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古驿站取景,中国摄影师和伊朗灯光师为了一个镜头的光线效果争论不休,最后是哈萨克斯坦的美术指导想出了折中的方案——用丝绸过滤光线,既柔和又带着历史感。这个细节后来被很多影评人津津乐道。
《长安·长安》在海外放映时,有场戏特别打动伊朗观众:女主角在德黑兰的巴扎里迷路了,一位卖藏红花的老人用结结巴巴的汉语给她指路,还送了她一小包香料。这段情节其实取材于张忠的真实经历——他第一次去伊朗勘景时,确实在迷宫般的市场里走丢了,最后是位卖地毯的商人把他领回了酒店。”伊朗人对中国人的友好是刻在骨子里的,”张忠常说,”就像电影里那包藏红花,看着小小一撮,泡在水里能染红整杯茶。”
说起张忠这个人,在影视圈算是个”跨界能手”。他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编导专业毕业,后来又读了传媒项目管理的研究生。现在挂着国家一级导演、编剧、制作人的头衔,还在高校带研究生。但和他聊起电影,从来不会听到那些晦涩的理论术语。有次在片场,他给伊朗演员讲戏,不说”角色动机”、”内心冲突”这些,而是掏出手机放了一段甘肃老家办社火的热闹视频:”你看这些踩高跷的人,脸上画着大花脸,心里可能惦记着家里灶上炖的羊肉——我们要的就是这种烟火气。”
这次电影节期间,张忠特意去德黑兰大学参加了场学生交流会。有个戴头巾的女生怯生生地问:”中国导演怎么看待伊朗电影里的宗教元素?”张忠想了想说:”去年我在西安拍戏,路过清真寺看见做礼拜的人和在隔壁茶馆嗑瓜子的人相安无事,就觉得信仰本该这样自然地活在日常生活里。”说完现场响起一片掌声,那个提问的女生眼睛亮晶晶的。
媒体节闭幕那天,张忠和几位评委站在台上合影。背景板上用波斯语、英语、中文写着”电影让世界相连”。台下有位伊朗老导演冲他竖起大拇指,用带着口音的英语喊:”Next stop, Xian!”(下一站,西安!)——看来关于第二部合拍片的传闻,已经在这个圈子里传开了。散场时,张忠收到纳基斯·阿贝耶发来的信息,说新剧本第三稿刚写完,里面加了段在敦煌沙漠拍夜戏的情节。张忠笑着回复:”记得提醒道具组多带几双手套,沙漠夜里能冻掉手指头。”这些细节,大概只有真正合作过的伙伴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