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一生交给党》八月全国院线上映

《一生交给党》八月全国院线上映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这部贵州导演拍的红色电影,把周逸群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
说起周逸群这个名字,可能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太熟悉。但在革命年代,这位黄埔军校二期的高材生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不仅是贺龙的入党介绍人,还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2024年建军节,一部叫《》的新片就要把他的故事搬上大银幕了。
《一生交给党》八月全国院线上映-1
这片子的导演陶明喜是个地道的贵州人,老家就在黔东南的黄平县。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拍这部电影最让他感动的是,周逸群这些革命前辈当年提着脑袋干革命,现在能用电影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再辛苦都值得。为了还原历史,剧组没少下功夫,光是取景地就跑遍了贵州——黄平的云上有山影视基地、旧州古城、飞云崖,还有铜仁古城,这些地方现在都成了电影的天然摄影棚。
主演阵容里有个叫王超伟的演员,他为了演好角色,专门跑去查了大量史料。有场戏是拍周逸群在黄埔军校时期的片段,他硬是把自己关在屋里练了三天军姿,就为了找到那个年代军人特有的精气神。还有场雨戏,讲的是周逸群带着战士们冒雨转移,当时正值贵州的雨季,演员们在泥水里滚了七八条才过,拍完好几个都感冒了。
电影里有段情节特别打动人:周逸群为了掩护战友突围,自己带着小股部队引开敌人追击。这场戏在黄平的深山老林里实拍的,导演特意选在凌晨开拍,演员们摸着黑在陡坡上奔跑,有个群众演员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都磕出血了还坚持把戏演完。陶导说,这种拼劲儿跟当年红军打仗时的状态特别像。
影片里还还原了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周逸群其实是个”学霸”型革命者。他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本可以过安稳日子,却毅然选择了革命道路。有场戏是他教战友们识字,剧组特意找到周逸群当年编写的扫盲教材,演员手里拿的识字卡片都是按原件复制的。
在铜仁古城取景时还出了个趣事。当地很多老人家听说要拍周逸群的故事,主动跑来当群演,有个九十多岁的老爷爷说自己小时候听父辈讲过周逸群的事,非要演个角色。最后剧组给他在街头卖茶的场景里安排了个镜头,老人高兴得提前两小时就化好妆等着。
影片的音乐也花了心思。配乐里融入了黔东南的苗族飞歌元素,有段周逸群和苗族老乡交谈的场景,背景音乐用的就是当地非遗传承人唱的古老调子。导演说,这些细节都是为了展现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现在电影已经定档明年建军节,但今年7月1日开始要在全国百个城市做点映。有意思的是,黄平本地的影院已经有不少人在打听什么时候能看,毕竟这部电影里出现的飞云崖、旧州古城这些场景,当地人太熟悉了。有家开在取景地旁边的餐馆老板还说,要搞个”观影套餐”,让观众看完电影能尝尝当年红军吃过的野菜馍馍。
说到拍摄中最难忘的事,陶导提起在飞云崖拍夜戏的经历。那晚突然下起暴雨,整个剧组穿着雨衣打着手电坚持拍摄,结果拍出来的效果意外地好——雨夜里火把的光影特别有历史感。这种突发状况反而成就了影片中最震撼的几个镜头之一。
从目前放出的剧照看,影片对历史场景的还原相当考究。比如黄埔军校的戏份,军装纽扣的样式、学员宿舍的铺陈都是照着老照片复原的。有个道具师傅为了找合适的煤油灯,跑遍了贵州的古玩市场,最后在镇远淘到盏民国时期的真家伙。
这片子去年还在亚太国际电影节拿了最佳剧情片奖,评委会主席特别提到,影片把革命历史和地域文化结合得很自然。确实,看预告片里那些贵州的青山绿水,配上红军战士行军的画面,有种特别的感染力。
现在电影虽然还没正式上映,但在贵州的一些中小学已经组织学生看片花了。有个初中的历史老师说,放完片花后有学生跑来问周逸群后来怎么样了,她就把真实历史讲给孩子们听——1931年,周逸群在湖南岳阳遭敌伏击牺牲,年仅35岁。听完这个结局,好多孩子都红了眼眶。
说来也巧,影片杀青那天正好赶上黄平的苗年节。当地群众听说电影拍完了,非要拉着剧组一起过节。导演和演员们穿着戏服就加入了游行队伍,结果成了最特别的”演员方阵”。后来这段花絮被做成彩蛋,说不定正式上映时能在片尾看到。
比起那些特效大片,这种实打实在山区拍出来的革命题材电影确实不容易。光是转场就要拉着设备在贵州的山路上来回跑,有次遇上塌方,剧组等了整整一天才通路。但制片人说,这种体验反而让整个团队更理解当年红军转战的艰辛。
现在电影已经开始最后的后期制作,导演透露会有个特别的”贵州版”,里面加入更多黔东南风光的空镜。他笑着说,这算是给家乡打个广告,希望观众看完电影后能来贵州走走,看看这些革命前辈战斗过的地方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飞猪电影院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ovie.toodiancao.com/11198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