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提名金鸡奖,耿乐如何获青睐?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在《中国电影报道》的特别策划“提名者说”中,演员耿乐作为专访对象,分享了他在电影《刺猬》中饰演周正爸一角的表演心得与人生感悟。这一特别策划旨在致敬电影人,展现中国电影的时代精神与创新勇气,而耿乐凭借其精湛的表演,获得第38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成为这一精神的生动体现。通过他的叙述,我们得以窥见一位演员如何通过细腻的情感投入和深刻的人物理解,将一个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
耿乐在谈到塑造周正爸这个角色时,强调了摒弃脸谱化表演的重要性。他认为,许多演员在诠释角色时容易陷入刻板印象,尤其是面对一个外表强悍、暴躁的父亲形象时,往往会过度强调其外在的严厉,而忽略内心的复杂性。耿乐选择了一种更为真实的方法:将对手演员王俊凯真正视为“自己的孩子”。这种心理上的代入,让他在片场中的互动,尤其是训斥场景,变得“掏心掏肺”,充满情感的真实性。他解释说,当演员真正将对手视为角色中的亲人时,表演就不再是机械的台词背诵,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表演的可信度,还让角色更具人性深度,避免了单一化的呈现。
在具体实践中,耿乐与王俊凯的互动成为他表演的关键支点。他回忆道,在片场中,他曾询问王俊凯小时候是否挨过打,王俊凯的回答“你随便打,因为我小时候就是挨打长大的”让他感到震惊。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王俊凯个人的成长经历,也为耿乐提供了进入角色状态的契机。他意识到,周正爸这个角色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严厉父亲,更是一个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用强硬外壳掩盖内心脆弱的普通人。通过这次对话,耿乐更好地理解了角色的情感根源,并将这种理解融入到表演中。例如,在训斥场景中,他不再仅仅是表现愤怒,而是通过细微的表情和语气变化,传达出角色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这种基于真实互动的表演方式,让角色与演员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从而提升了整部电影的情感张力。
耿乐进一步指出,角色塑造的核心在于找到人物的脆弱之处。他认为,周正爸在强悍、暴躁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非常脆弱的心。这种脆弱可能源于生活的压力、家庭的负担,或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耿乐在诠释这个角色时,刻意去挖掘和表现这种内在的脆弱,将其作为表演的支点。他解释说,一个角色的魅力往往不在于其强大的一面,而在于其人性中的弱点与挣扎。通过展现周正爸的脆弱,耿乐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父亲形象,从而引发共鸣。这种表演理念不仅适用于《刺猬》中的角色,也反映了耿乐对表演艺术的整体思考:演员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复制角色,而是通过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其隐藏的情感层次。
回顾自己三十多年的演艺生涯,耿乐分享了他在表演观念上的转变。早期,他更多关注自我表现,依赖原生状态去诠释角色。这种表演方式虽然自然,但往往缺乏深度和变化。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他逐渐意识到表演不仅仅是外在的展现,更是内心的探索。现在,他更注重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去寻找和表现每个角色最脆弱的地方。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刺猬》中的表演,也贯穿于他近年来的其他作品中。例如,在之前的角色中,他可能更注重外在的动作和台词,而现在,他会花更多时间去研究角色的背景、动机和情感矛盾。这种成长不仅让他成为更成熟的演员,也让他对电影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耿乐的表演心得和成长感悟,不仅是对《刺猬》这部作品的诠释,更是对中国电影时代精神的呼应。在当今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演员如何通过创新和勇气去突破自我,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耿乐通过“将对手演员视如己出”的方法,实现了真实表演的追求,这不仅提升了个人艺术水平,也为其他演员提供了借鉴。同时,他对角色脆弱内核的挖掘,展现了中国电影在人物塑造上的进步——从单一的形象到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转变体现了电影艺术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这次访谈,我们看到了耿乐作为演员的坚持与成长。他从早期的自我关注,到现在的内心探索,展现了一位艺术家的蜕变历程。在《刺猬》中,他不仅成功塑造了周正爸这个角色,还通过表演传递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在家庭关系中,脆弱与坚强往往并存,而真实的情感交流需要演员的真诚投入。耿乐的经历提醒我们,电影不仅是娱乐的载体,更是人性的镜子。通过这样的表演,中国电影能够更好地展现时代精神,推动艺术创新。
最终,耿乐在《刺猬》中的表演,不仅为他赢得了金鸡奖提名,更成为观众情感共鸣的桥梁。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优秀的表演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角色的真诚对待。在未来的电影创作中,这种以情感为核心的表演方法,将继续激励更多电影人追求真实与创新,共同推动中国电影走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