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群书导演《生还》剧照曝光,9月3日全国公映!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九月三日,一部名为《生还》的影片在全国影院上映。就在公映前一天,影片发布了最新剧照,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部由高群书执导,邵正一、周思羽、周云鹏、彭禺厶等演员主演的电影,将镜头对准了东北抗日联军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影片根据抗联女兵李敏的真实回忆录改编,通过一位名叫李童的十四岁女兵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一页。
东北抗日联军,这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东北抗战的武装力量,其历史可追溯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中,抗联将士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为全国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片所讲述的正是抗联主力部队西征后,留守部队在极端困境下坚持作战的历史片段。
1938年,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东北抗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日军实施“治安肃正”计划,对抗联根据地展开大规模围剿。在这种形势下,抗联主力部队决定西征,试图打通与关内八路军的联系。而留守部队则继续在东北境内坚持游击战争,他们面临着兵力不足、装备落后、补给困难等多重挑战。影片正是以这一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展现了抗联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周旋的英勇事迹。
影片中,十四岁的女兵李童这一角色设定颇具深意。在真实的抗联历史中,确实存在大量女兵,她们与男兵一样冲锋陷阵,承担着侦察、救护、宣传等多种任务。据史料记载,抗联中的女兵比例最高时达到总兵力的百分之十五,这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影片通过李童这个年轻女兵的视角,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更凸显了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共同抗敌的坚定信念。
影片中“我们呐喊!我们战斗!我们不屈!我们保护!”的口号,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抗联精神的核心。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抗联战士们常常缺衣少食,有时甚至要靠树皮、草根充饥。但他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用生命捍卫着民族的尊严。这种在极端环境下依然坚持抗战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
影片后半部分描绘了抗联部队突破日军围剿,进入苏联进行整训,并改编为东北抗联教导旅的历史。这一段历史在以往的相关影视作品中较少涉及,却是抗联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1940年后,由于日军围剿日益残酷,部分抗联部队被迫退入苏联境内。在苏联方面的支持下,这些部队被整编为东北抗联教导旅,也称国际旅。他们在苏联进行了系统的军事训练,为日后重返东北战场做准备。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东北抗联教导旅随苏军一起反攻东北,为最终解放东北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段历史不仅体现了中苏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合作,也展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性特征。影片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呈现,有助于观众更全面地理解抗日战争的复杂性和全局性。
导演高群书在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上素有独到之处,此次执导《生还》,他再次展现了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和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影片中,雪原行军、密林作战等场景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还原历史真实。同时,影片也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性,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命运,让观众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里个体的挣扎与抉择。
从艺术表现来看,影片通过十四岁女兵李童的视角展开叙事,这一选择颇具匠心。少年视角既能够保持对战争的新鲜感知,又能够体现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成长历程。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一个懵懂少女逐渐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影片,《生还》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表现,更在于其对历史的还原与传承。东北抗联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段历史在公众认知中尚存空白。影片的上映,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无疑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通过大银幕,观众得以窥见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感受先辈们为民族解放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在和平年代,这样的影片提醒着我们勿忘历史,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时,它也让我们思考,在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抗联将士们那种在极端困境中依然坚持理想信念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