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汶山》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9月12日上午,电视剧《相约汶山》创作研讨会在中国电影基金会举行。会议由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主持,副理事长阎晓明、姜涛,原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刘建中,著名影评人张卫,四川省及省委宣传部代表,多家媒体机构负责人,出品方代表以及该剧主创团队共同出席。与会者围绕剧本题材价值、创作方向和社会意义展开深入讨论,一致认为该剧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及灾后重建为叙事背景,通过艺术化手法展现全国支援灾区、十八个省对口帮扶十八个县的重建历程,以及后续东西部协作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壮阔图景,具有重要的历史记录价值和时代意义。
该剧的核心叙事聚焦于汶川地震后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救援与重建工作。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之一,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紧急救援阶段结束后,党中央迅速启动灾后恢复重建计划,创新性地提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机制,包括北京援建什邡、上海援建都江堰、广东援建汶川等18个援建项目。这种举国体制下的省际协作成为人类灾害救援史上的创举,不仅快速恢复了基础设施,更建立起长期协作发展的桥梁。剧中通过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交织,艺术化呈现了援建者们克服余震频发、地形复杂等困难,帮助灾区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感人细节。
在研讨会上,专家们特别关注到该剧对”灾后振兴”这一主题的深化呈现。随着基本重建任务完成,汶川地区的发展重点逐步转向产业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剧中通过东西部协作项目——如浙江对四川的产业帮扶、电商平台建设、文旅融合开发等情节线索,展现了汶川从废墟中重生,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新城的历程。影评人张卫在发言中指出,该剧不仅再现了抗震救灾的悲壮历程,更通过”汶川十年””汶川十五年”的时间跨度,呈现了灾区人民在各方支持下,将灾难创伤转化为发展动力的精神蜕变过程,这种叙事视角突破了传统灾难题材的局限,赋予了作品更深远的历史纵深感。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在总结发言中强调,基金会将在剧本创作、拍摄筹备、宣传发行等环节给予全方位支持。他提出创作团队应当深入挖掘汶川人民在灾难面前展现的不屈不挠精神,既要忠实还原历史真相,又要通过艺术提炼展现人性光辉。他特别建议主创人员深入汶川当地采风,收集灾后重建中的真实案例,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增强作品感染力,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有机结合,打造具有标杆意义的新主流电视剧精品。
与会专家认为,该剧的创作契合了当前影视创作关注现实、讴歌时代的导向。原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刘建中指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涌现的无数感人故事,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篇章。电视剧通过展现灾区人民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从物质重建到精神重建的全过程,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生命价值、集体主义精神和人类韧性的深刻探讨。这种探讨不仅具有历史回顾意义,更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公共危机提供了精神参照。
该剧的创作也体现了影视作品记录时代发展的社会责任。四川省代表在发言中提到,经过十余年发展,今日汶川已建成设施完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新城,这些变化需要通过文艺作品让更多人所了解。电视剧通过视觉叙事,将汶川的青山绿水、特色产业、新兴城镇和人民笑脸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呈现既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传承,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诠释。
在艺术表现层面,研讨会专家建议创作团队把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平衡。既要避免过度戏剧化削弱历史厚重感,也要通过精心设计的人物弧光和情节推进增强观赏性。可以借鉴《唐山大地震》《流浪地球》等成功作品的创作经验,在宏大叙事中注入细腻情感,在灾难场景中凸显人性温暖,在重建过程中展现发展智慧,使作品既具有史料价值又不失艺术感染力。
媒体代表在讨论中提出,该剧的传播应当结合新媒体环境特点,通过片段化传播、话题设置、互动活动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可以联合纪录片团队制作拍摄花絮、人物专访等衍生内容,通过多平台联动形成传播矩阵,使剧集不仅成为艺术作品,更成为公众了解汶川重建成就、感悟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媒介。
此次研讨会标志着《相约汶山》项目进入实质性创作阶段。与会各方达成共识,要将该剧打造为兼具思想深度、艺术高度和情感温度的精品力作,通过电视剧这一大众艺术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国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展现的制度优势、文化力量和民族精神,为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创作树立新的标杆。创作团队表示将充分吸收研讨会成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饱满的艺术热情投入后续工作,力争在荧屏上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汶川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