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于孟、袁原:《三国》新版颠覆性解读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关于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其核心信息显示,这是一部定于国庆档上映的三国历史题材作品。影片的编剧与监制由历史学者易中天担任,导演则为于孟和袁原。这一组合本身就预示着影片将带有强烈的历史思辨色彩,而非简单的娱乐化叙事。易中天的参与,为影片注入了学术根基,旨在从史学角度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影片的核心理念与视角颇具深意。其片名“星空”并非虚指,它承载着双重寓意:其一,象征着在东汉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如星辰般涌现的英雄人物。他们各有其闪光时刻,也难免有暗淡与陨落的时分,这种起伏构成了历史的真实韵律。其二,它代表着这些人物早已超越了其历史本身,化作了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的文化符号,如同夜空中永恒的星辰,持续照耀着后世。这一“星空”概念将被贯穿于整个系列之中,据称后续作品将不断引入新的英雄,最终拼凑出一幅完整的、波澜壮阔的三国“星图”。影片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它明确地基于易中天对三国历史的深入研究与个人理解,力图提供一个有别于罗贯中《三国演义》那部文学经典的三国叙事。为了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影片采取了高度聚焦的叙事策略。这第一部作品,出人意料地舍弃了刘备、关羽、诸葛亮、吕布等家喻户晓的人物,而是将镜头紧紧对准了曹操、袁绍以及汉献帝刘协三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大胆的取舍,显然是为了避开观众早已熟知的剧情,转而从更核心的政治权力结构入手,进行一场历史人物的深度心理剖析。
在主要角色与故事层面,影片进行了显著的重塑,尤其是对曹操形象的颠覆性刻画。它力图打破民间流传近千年的“奸雄”刻板印象,将视角回溯至曹操的青壮年时期。影片呈现的是一个怀抱匡扶汉室理想、性格豁达开朗、充满热血与忠诚的曹操。创作者将其定位为“曹操的一半人生”,着重强调其早年对汉室的忠诚与其理想主义的一面,这为理解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更具发展性的视角。影片的情感主线,被设定为曹操与袁绍关系的演变。它细致地描绘了二人从总角之交的好友,如何因性格的差异与价值观的背道而驰,最终走向战场对决的完整过程。这种对友情的着重刻画,为宏大的历史叙事注入了浓厚的人性色彩,使得历史人物的抉择更具张力与悲剧性。此外,影片对汉献帝刘协的形象以及著名的“衣带诏”事件进行了创作性的改编。它将“衣带诏”解释为董承等人的密谋,而未必是汉献帝刘协明确无误的授意,旨在表现曹操与这位傀儡皇帝之间因信息错位而产生的深刻误解。这一改编,意图塑造一个并非全然懦弱无能,而是在险恶政治环境中努力寻求生存空间、具备一定政治智慧的刘协形象,使其更加丰满和符合历史处境的复杂性。
在制作层面,影片也展现出诸多亮点。曹操的配音由演员檀健次担任,其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线,以及专业的敬业态度,据称获得了导演的高度评价,为角色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在历史考据与美学表现的平衡上,制作团队展现了严谨的态度。他们参考了大量馆藏文物,致力于还原汉代的历史风貌,例如去除了当时尚未出现的马镫等不符合时代的细节。然而,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影片也并未放弃艺术加工。例如,为了增强官渡之战场景的画面层次感与视觉冲击力,制作团队在战场环境中艺术性地增加了丘陵地貌。影片中几个高难度的场景备受关注。其中“袁绍设宴”一场,不仅在场景、服饰、器具上考据并精细呈现了汉代的饮食文化,更在于宴席之间暗流涌动的政治博弈与人物心理交锋,是文戏的精彩之处。而作为全片动作高潮的“官渡之战”,制作团队创造性地将持续了近一年的漫长战役,浓缩为三场风格迥异、重点突出的战斗序列,以此展现古代战争的战术智慧与宏大场面,而非单纯的武力比拼。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制作动用了全国110家动画公司,超过2250位制作人员参与其中。如此庞大的协作规模,不仅体现了中国动画工业日益成熟的产业链与分工协作能力,也展现了其在面对高难度历史题材项目时的集体积累与攻坚实力。
关于未来的展望,影片在结尾处设置了彩蛋,明确预示了下一部作品将聚焦于中国历史上另一场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性战役,其过程与结果充满了戏剧性与不确定性。对于曹操而言,赤壁既是其军事生涯的巅峰,也是一次惨重的挫败,这将为展现其更为复杂、多面的人格,尤其是其从志得意满到遭遇重大失利后的心理转变,提供了丰富的叙事空间。同时,随着故事舞台的转移和扩大,后续作品中,诸如周瑜、诸葛亮、孙权等更多为观众所熟知的英雄人物也将逐一登场,他们将在“三国的星空”这片天穹之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共同交织成一幅更加璀璨、完整的英雄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