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暂停键》中国首映:《野孩子》导演谈感受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爱的暂停键》将于9月5日正式登陆中国内地院线,该片于8月25日在北京举办了中国首映礼。导演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专程从挪威来到现场,与中国观众进行交流。中国青年导演殷若昕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映后活动,她曾执导《我的姐姐》《再见,少年》等作品。殷若昕在分享中提到,这部电影令她深受触动,甚至在其中看到了自己成长历程的某些映射,她认为影片充满力量,能够激励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这部电影聚焦于一位女性在第二次婚姻中所遭遇的复杂困境。它并没有停留在表面情感冲突的叙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亲密关系背后更为隐秘的心理机制。影片试图打破流行文化中“只要找到对的人,就能永远幸福”的浪漫想象,转而探讨当关系出现危机时,个体内部如何运作、又如何启动自我保护的深层心理动因。导演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在首映礼上透露,创作灵感来源于她自身曾经经历过的一段情感危机。她希望借助电影语言,呈现人在脆弱与迷茫之中如何面对自我、又如何尝试重建联结的过程。
影片强调,情感关系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相反,那些未被妥善处理的童年创伤往往会在亲密关系中重现和放大。它提出一种观点:真正关键的并非急于“爱自己”,而是先停下来,尝试理解自己——理解那些情绪反应、行为模式甚至性格缺陷的来源。只有看清创伤的形成脉络,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接纳,进而与他人建立更健康的关系。这种从“理解”到“接纳”的转变过程,恰如按下一次暂停键,在情感的混乱中争取回旋与反思的空间。
该片不仅在观众与评论界获得情感共鸣,也在国际影坛赢得了专业认可。它荣获2025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四项重要奖项,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超过30个重量级电影奖及提名,显示出其跨越文化差异的情感表达与思想深度。不同于一些商业类型片对爱情关系的简化处理,《爱的暂停键》选择以冷静而细腻的镜头语言,解剖婚姻与自我认知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它不提供速效的情感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观众直视关系中那些沉默的裂缝与隐匿的伤痛。
正如殷若昕所言,这部电影之所以充满力量,正是因为它拒绝虚假的安慰,而是以诚恳甚至残酷的方式呈现出现代人在爱中所面临的真实困境。它告诉我们,有时候爱的真正动作,不是急于向前,而是暂停下来;不是在外部不断寻找“对的人”,而是向内厘清“我是谁”。9月5日,这部备受国际奖项肯定的电影将正式与中国观众见面,或许会为许多身处情感迷茫中的人提供一次审视自我与关系的珍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