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国在长影节评委会上呼吁:青年演员须怀敬畏之心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2024年8月23日,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评委会媒体见面会如期举行。评委会阵容正式亮相,由主席陈宝国领衔,成员包括宁海强、李力持、张冀、闫妮、穆德远、居文沛等电影行业资深从业者。此次见面会不仅是电影节进程的重要环节,也承载着中国电影人对艺术创作、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与期待。
评委会主席陈宝国在发言中首先肯定了长春电影节的历史地位和专业声誉。他指出,长春电影节历经33年发展,已评选出167部优秀电影和163位获奖电影人,其专业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得到广泛认可。他代表全体评委承诺,将秉持专业、公平、公正的原则完成本届评选工作。陈宝国还谈到自己与长春的深厚渊源,46年前他在长春拍摄了个人首部电影《大渡河》,这座城市及长影厂对他艺术生涯的起点具有特殊意义。在谈及青年演员培养时,他特别强调演员应对职业和电影艺术怀有敬畏之心,将表演视为崇高的事业,以真诚和真实感投入创作,继承中国电影及长影厂的优秀传统。
来自香港的评委李力持则从创作角度分享了个人经验。他回顾了与周星驰合作时期的创作理念,强调电影“娱乐性”的重要性,认为影片的核心目标应是让观众喜欢和享受。他对比了不同时代的制作节奏,感慨早年电影如《唐伯虎点秋香》中一场戏可能拍摄七天,注重对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演细节的精雕细琢;而当下某些短剧作品几天内完成一部,快节奏生产模式引发他对创作深度与艺术完整性的思考。这一对比不仅反映了行业变迁,也提示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应忽略艺术质量。
评委闫妮从演员角度阐述了对于表演艺术的理解。她认为演员应当勇于突破自我,通过尝试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角色挖掘自身潜力。在选择角色时,演员应更注重角色本身是否能够打动自己,而非单纯迎合市场或讨好观众。作为本届评委,她将重点关注演员是否真正融入角色,是否达到“被角色填满”的表演状态,这是一种对角色深度理解和情感投入的衡量标准。
本届长春电影节“金鹿奖”共设置十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剪辑及最佳处女作奖。这些奖项涵盖电影艺术与工业的核心环节,既表彰创作层面的杰出表现,也关注技术支撑与创新探索。所有奖项结果将于8月28日电影节闭幕式上正式揭晓。
从评委构成和发言内容可以看出,本届电影节强调艺术与商业的平衡,传统与创新的融合,既尊重电影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也关注新时代语境下的创作挑战与发展机遇。评委们的多元背景——涵盖表演、导演、编剧、摄影等多个领域——有助于从多维度审视参赛作品,体现评选工作的全面性与专业性。
中国长春电影节作为国内重要的电影文化交流平台,始终推动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与繁荣。“金鹿奖”的评选不仅是对优秀作品与人才的表彰,更是对电影艺术价值的重申与弘扬。在电影产业面临技术变革、市场调整与审美多元的背景下,电影节承担着引导创作方向、树立行业标准、启迪产业思考的重要功能。本届评委所强调的敬畏之心、艺术真诚、娱乐性与深度并重、角色融入与自我突破等观点,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