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为证》:专家热议抗战精神全景展现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山河为证》作为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艰辛历程的纪录电影,选择在八月十五日公映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一天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是民族记忆深处不可磨灭的时间符号。影片的推出,不仅是对那段血火岁月的深沉回望,更是对抗战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在八月十二日举行的影片研讨会,汇聚了众多领导与专家学者,围绕该片的历史价值、艺术表达、精神内核及社会意义展开深入探讨,为影片的公映奠定了坚实的学术与舆论基础。
总导演于鹏在阐述创作初衷时强调,这部电影的拍摄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次历史的再现与重构。其目标是重现中国近代史上那段最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史,引导观众看到客观、真实、公允的历史全貌,深刻感受抗战精神的内核。这种创作理念体现了主创团队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的严肃态度,力求通过影像的力量,让观众穿越时空,直面历史的沉重与辉煌。
与会专家对影片给予了高度评价。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总结了影片的五大特点:真实性、全景性、精准性、艺术性和震撼力。真实性体现在影片大量使用历史影像资料和亲历者口述,确保了历史叙述的可靠与可信;全景性则表现为影片从1931年局部抗战开始,到1945年全面胜利结束,完整覆盖了十四年的抗战历程,展现了从东北抗联到西南边陲、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根据地的全方位斗争;精准性要求对历史细节的准确把握,避免出现史实错误;艺术性则通过镜头语言、音乐和叙事节奏,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和观赏性;震撼力是影片带给观众的情感冲击,让人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邓光辉指出,影片赓续了爱国主义传统,显示了民族复兴的信心与决心,对年轻观众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当今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让青少年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是教育工作者和文化传播者共同面临的课题。《山河为证》通过真实的历史画面和动人的故事,能够激发年轻一代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中宣部电影局艺术处处长钟明岚认为,影片主题鲜明、史料翔实、脉络清晰、气势壮阔、情感饱满,是电影人对重大纪念日的真诚贡献。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它提醒人们,和平与发展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民族的团结与奋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证。
作为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山河为证》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意义。它是电影工作者以高度历史责任感向英雄先辈献上的崇高敬意,也是对全社会的一次历史教育与精神洗礼。影片通过艺术的形式,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人物与事件,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深刻理解抗战精神的实质——那就是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团结奋斗、勇于牺牲的民族品格。
尽管影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获得了高度认可,但专家们也指出,“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作品还需要有效的市场推广和营销策略。建议影片走进大中小学校园举行展映,针对不同年龄层观众进行精准推广。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开展主题班会、举办征文比赛等形式,让影片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感受这部纪录电影的历史魅力与艺术价值。
《山河为证》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份历史的证言。它以山河为证,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英勇抗争;它以影像为媒,传递了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重要时刻,这部电影的推出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开创未来。通过这样的文化作品,抗战精神得以延续和发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