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流星》首映:少年拳击挑战“权”与不公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以下是基于现有信息与网络素材整合的原创影评,不含副标题,采用口语化叙事)
—
第一次听说《天马流星》这个片名时,还以为是部科幻片,结果在上海电影节看过首映的朋友回来直拍大腿:”两个小伙子打拳打得骨头缝里都冒着火星子!”导演李霄峰这次玩了个漂亮的障眼法——你以为要看热血拳击赛,实际上每个拳头都砸在社会痛点上。
阿如那演的田野让我想起《百万美元宝贝》里那个倔强的女招待,但更狠。这小子从渔村破棚屋钻出来,拳头带着海腥味,以为靠打拳能挣个出路,结果被富商盯上成了”人肉沙包替身”。最讽刺的是,他要冒充的对象正是马伯骞演的陈火炬——一个被老爹用金链条拴着的公子哥。俩人在训练场第一次对视那场戏绝了:田野眼里烧着不服,陈火炬脸上挂着自嘲,镜头从沾血的绷带摇到锃亮的跑车钥匙,贫富差距根本不用台词交代。
徐峥当监制果然会挑本子。这片子把”替身”玩出花来了:穷孩子替富二代挨揍是明线,富二代替父亲活成提线木偶是暗线。有场戏特别扎心——田野发现陈火炬书架上全是经济学著作,突然笑了:”你们有钱人连爱看什么书都要被规定?”陈火炬反手把书扔出窗外:”下次你替我挨拳,我替你去吃大排档?”这种带着血沫子的幽默感,比直白批判更有杀伤力。
黄渤客串的拳馆老板像是现实世界的旁白,叼着烟说”擂台比人生公平多了,至少这里明码标价”。但导演偏要撕开这个童话——当田野发现自己的出场费被中间人吞掉大半,拳头砸在更衣室铁柜上的闷响,比决赛时所有击打声都刺耳。马伯骞这次真让人惊喜,陈火炬这个角色要是演偏半分就会变成油腻公子哥,但他那种”清醒的堕落感”拿捏得太准。特别是他偷偷帮田野加训时说的:”我爸买的是我的名字,可拳头得是自己的。”
技术层面也够硬核。为拍三分钟的地下黑拳戏,阿如那增重20斤练出的背肌在镜头下会呼吸,马伯骞的蝴蝶步明显受过专业训练。最绝的是用第一视角镜头模拟脑震荡效果,观众跟着田野的视线看出去,裁判读秒的数字变成重影,看台上陈火炬的脸和田野父亲的脸交替闪现——这种生理性的眩晕感,比什么台词都更能说清”替身”的精神撕裂。
李霄峰说年轻人”清澈但不愚蠢”真是妙喻。田野发现被利用后没走苦情路线,反而勒索富商要双倍价钱;陈火炬最后也没搞什么离家出走,而是带着律师杀回董事会。这两个”反套路”处理特别当代:00后整顿职场那套逻辑,放擂台上照样成立。上海电影节散场时听见后排观众嘀咕:”还以为要看《洛奇》,结果看了部《搏击俱乐部》青春版。”
现在特别好奇正式上映时会不会保留那场超现实戏码——田野在暴雨里狂奔,背后是霓虹灯拼成的”天马流星拳”广告牌。这个致敬《圣斗士星矢》的荒诞画面,把中二魂和社会寓言焊得死死的。听说2025年才公映,等得人拳头都硬了,不过好饭不怕晚,毕竟能同时把贫富差距、教育焦虑、阶级固化全塞进拳击手套里还不显得说教的片子,值得多打磨几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