绫野刚主演《捏造》:真实事件改编预告首发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以下是按照要求撰写的影评,约1200字)
—
三池崇史这次把镜头对准了2003年福冈那桩震惊全日本的”杀人教师”事件。说”杀人”可能有点夸张,但当你看到电影里那个混血小男孩被班主任薮下按着头往课桌上撞的时候,确实会觉得这跟谋杀没两样。绫野刚演的这个教师角色太邪性了——他能在早上班会时笑眯眯给学生发糖果,转头就抓着学生头发往黑板上撞,这种反差看得人脊背发凉。
事情是从四年级转学生凯文开始的。这个日美混血的孩子刚进教室,薮下就当着全班的面用英文说”Japanese only”,镜头扫过教室里其他孩子茫然的脸,这个细节特别扎心。后来虐待升级到用订书机钉作业本砸学生脑袋,把学生关在放扫除用具的黑暗柜子里,最过分的是强迫凯文在寒冬脱光衣服站在走廊上。柴崎幸演的妈妈律子发现孩子身上淤青那段戏特别真实,孩子缩在墙角发抖,嘴里反复说”是我自己摔的”,这种恐惧根本装不出来。
电影花了很大篇幅讲媒体怎么搅浑水。《周刊文春》的记者鸣海(龟梨和也饰)第一次出场就带着股猎奇劲儿,他偷偷拍下凯文被罚站的画面,标题写成”恶魔教师现形记”。但有意思的是,当律子决定起诉时,这些媒体突然集体转向质疑家长”炒作”。有个细节特别讽刺:电视台把薮下以前学生的采访剪得支离破碎,画外音说着”深受爱戴的老师”,画面里孩子们的表情却明显在发抖。
法庭戏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薮下站在证人席上完全换了个人,他西装笔挺地拿出精心准备的教案,声称凯文有”注意力缺陷障碍”,那些体罚都是”特殊教育”。更绝的是他当场演示所谓的”温柔触碰教学法”,法官居然看得频频点头。这时候镜头切到旁听席,你会看到小林薰演的退休老教师嘴角在抽搐——老戏骨一个表情就把教育体系的荒诞全演出来了。
律子找证据的过程像在走钢丝。她发现儿子课本里被刀片划烂的页码,找到其他家长偷偷提供的录音(里面薮下骂学生”杂种”的声音清晰得可怕),但每次提交新证据,对方律师就搬出”教育自主权”来挡。有场戏是律子在便利店看到杂志封面登着薮下和其他教师的合影,标题写着”优秀教案获奖”,她捏扁咖啡罐的镜头比什么台词都有力。
电影最让人窒息的是那些旁观者。北村一辉演的教导主任每次都说”会严肃处理”,转头就劝律子”别影响学校声誉”;班上其他家长组成”被害者会”要求凯文转学;就连律子的丈夫(大仓孝二饰)也中途退缩,说着”孩子总要适应社会”这种屁话。这种集体沉默比直接的暴力更可怕,三池崇史用大量拥挤的会议室镜头和窃窃私语的特写,把那种令人窒息的氛围拍得透骨。
但电影也没把律子塑造成圣母。柴崎幸演出了这个母亲的狼狈:她会在听证会上突然结巴,被记者围堵时慌不择路跑掉一只鞋,有次甚至对着孩子崩溃大喊”为什么不反抗”。这种真实感反而让最后法庭逆转更有冲击力——当那个总被薮下欺负的胖墩儿突然站起来作证,结结巴巴说出”老师用跳绳勒我脖子”时,整个放映厅观众都在倒抽气。
三池崇史这次收起了他最爱的血浆暴力,但用教室日光灯管的白光、不断重复的上下课铃声、还有孩子们机械朗读课文的声音,构建出另一种暴力。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凯文被罚抄”我是日本人”五百遍那场戏,镜头俯拍作业纸上越来越扭曲的字迹,最后变成一片污渍——这比直接拍打骂镜头残忍多了。
影片结尾停在2005年福冈地方法院的判决书上,但真正的余韵在字幕后的纪实影像里。当年真实的凯文现在已经长大,镜头扫过他手臂上的疤痕时,你会突然意识到:这部电影里最恐怖的从来不是那些戏剧化的冲突,而是片尾那句”本片80%情节来自法庭记录”的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