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产业报告频发,多方助力产业崛起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中国科幻产业这两年真是越来越热闹了。前几天在北京首钢园举办的第九届中国科幻大会上,一口气发布了四份重磅报告,把整个行业的家底都抖落出来了。最让人吃惊的是那个数字——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居然冲到了1089.6亿元,这可是连续第二年突破千亿大关。要知道十年前说起科幻,大家还觉得是个小众爱好呢。
先说说最赚钱的板块。游戏行业简直像开了挂,718.1亿元的总营收占了大头,比去年还涨了10.2%。现在连小程序游戏都开始玩科幻题材了,地铁上经常能看到有人抱着手机在打那些星际战争的小游戏。不过要说最让人意外的,还得是《熊出没·逆转时空》拿下国产科幻电影票房冠军这事儿。谁能想到这个常年做儿童动画的IP,今年靠穿越时空的科幻设定狂揽19.8亿票房?影院里家长带着孩子看得津津有味,科幻元素真是越来越接地气了。
出版行业也挺争气,科幻新书一年出了758本,阅读产业营收35.1亿元,连续八年保持增长。我最近在书店看到个有趣现象,以前摆在角落的科幻专架现在都挪到显眼位置了。有个店员跟我说,刘慈欣的《三体》到现在还是畅销榜常客,经常要补货。更别说那些网络科幻小说,改编成广播剧、有声书的动作快得很,有些作品连载还没完结,影视改编权就已经卖出去了。
衍生品市场今年玩出了新花样。25.3亿元的营收里有不少是联名款的功劳,比如某国产手机和《流浪地球》联名的太空舱充电宝,刚上市就被抢光。还有个做科幻主题键盘的商家,把《三体》里的”水滴”探测器做成机械键盘键帽,在漫展上卖到断货。不过最让我眼馋的是某品牌和科幻作家联名的限量版火星车模型,据说内置了真正的火星土壤成分,虽然价格顶得上半个月工资…
文旅板块有点冰火两重天。传统科幻电影票房确实在下滑,但各地的科幻主题景区反而火起来了。成都那个仿造《流浪地球》地下城的沉浸式体验馆,节假日排队要两小时起步。上海新开的太空主题酒店更绝,房间天花板能投影整个银河系,睡在床上就跟飘在太空似的,虽然一晚上要价3000多,但预约已经排到三个月后了。
说到国际影响力,《流浪地球2》在北美上映时,我有个在洛杉矶留学的朋友说,影院里坐满了老外,看到太空电梯那段全场惊呼。更意外的是《三体》图像小说在法国卖了十几万册,当地书店还搞过作者签售会。报告里提到个有趣现象,非洲年轻人现在特别迷中国科幻,尼日利亚有个读书俱乐部专门研究《球状闪电》,还自己拍了同人短片上传到YouTube。
现在连非科幻题材都在拼命加科幻佐料。上个月有部都市爱情片,男女主角居然是通过量子纠缠相识的,编剧还煞有介事地解释平行宇宙理论。更逗的是某档喜剧综艺,选手用脱口秀讲黑洞原理,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这种”泛科幻”现象越来越常见,连我家楼下奶茶店都推出了”外星人特调”,杯子上印着不明飞行物图案。
消费者调研里有个数据特别有意思:85.3%的人觉得现在国产科幻质量不错,比三年前涨了近20个百分点。我表弟就是个典型例子,00后大学生,手机里装着五六个科幻APP,从《科幻世界》电子刊追到小众科幻播客。他说现在同学间聊天,不知道”费米悖论”都不好意思开口。这种变化可能跟教育也有关系,现在不少中学物理课都会引用科幻电影片段来讲课。
游戏出海这块真是闷声发大财。81%的科幻游戏收入来自海外,东南亚玩家尤其痴迷那些星际殖民题材的策略游戏。有个做游戏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公司在巴西服务器的日活用户比国内还多,不得已专门雇了葡萄牙语客服。最绝的是某款太空生存类游戏,老外玩家自发组建了”中文学习群”,就为了看懂游戏里的中国航天元素。
站在首钢园那些生锈的老厂房里听科幻论坛,有种奇妙的时空交错感。十年前谁能想到,中国科幻能从杂志角落里的小众爱好,发展成千亿级产业?现在连菜市场大妈都知道《流浪地球》里的行星发动机,这种渗透力确实惊人。不过最让我感慨的是报告里那句——中国科幻正在形成自己的美学体系。从《三体》的黑暗森林到《火星孤儿》的乡土科幻,我们终于不再只是模仿好莱坞的太空歌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