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豪华配音《新片》屡登热搜,凭什么?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好的,没问题。我这就为您写一篇关于《艺术学院1994》的影评文章,尽量口语化,多讲影片内容,避免总结性表述和副标题。
—
**《艺术学院1994》:一部关于艺术、青春和迷茫的手绘动画**
说实话,第一次听说《艺术学院1994》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有点意外。导演刘健,就是拍《刺痛我》和《大世界》的那位,居然搞了部动画片讲90年代的艺术学院生活?而且配音阵容豪华到离谱,董子健、周冬雨、黄渤、白客、仁科、Papi酱、毕赣、彭磊、大鹏…这阵容放在任何一部真人电影里都算顶配了,结果他们全跑来给一部动画片配音?这电影到底有什么魔力?
看完电影我才明白,这根本不是一部简单的”动画片”,而是一部充满细节、值得反复品味的艺术品。刘健导演这次把镜头对准了1994年的中国艺术学院,那个西方现代艺术刚刚涌入、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年代。电影的主角张晓军,一个学国画的愣头青,其实就是刘健自己的影子。你能看到他在传统水墨和波普艺术之间摇摆不定,一边听着崔健的摇滚一边练习毛笔字,那种迷茫和躁动特别真实。
说到配音,这片子真的绝了。董子健给张晓军配音,那种青涩又执拗的劲儿拿捏得太准了。周冬雨据说还是带病坚持录完的,但完全听不出来,她把那个古灵精怪的女同学演活了。最搞笑的是大鹏配的吴英俊,电影放完好多观众都在问”这角色是不是照着大鹏画的”,因为形象和声音简直浑然天成。黄渤更拼,为了几句台词反复打磨,非得找到最对的感觉不可。白客一开口我就惊了,他配的那个愤世嫉俗的林卫国简直像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最意外的是仁科和彭磊这两个玩音乐的,没想到配音也这么在状态。毕赣第一次配音就抓住了那种慵懒文艺青年的气质,绝了。
电影里有个场景我印象特别深:张晓军蹲在宿舍楼道里,墙上贴满了乱七八糟的海报,有崔健、有麦当娜、还有不知道从哪剪下来的现代艺术图片。他一边听着walkman里的摇滚乐,一边在速写本上画着传统山水。那种撕裂感特别强烈,就像当时整个中国艺术界的缩影。导演刘健说”艺术在生活里”,这话在这部电影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你能看到食堂打饭的阿姨、宿舍楼下的流浪猫、画室里斑驳的阳光…所有这些日常细节都被赋予了艺术的生命力。
制片人杨城说这片子的节奏可能会让习惯短视频的观众有点不适应。确实,它不像现在的主流电影那样追求快节奏的刺激,而是像一杯需要慢慢品的茶。但只要你静下心来,就会被那些精心设计的声音细节吸引:老式收音机的杂音、铅笔在纸上沙沙的声响、远处隐约传来的钢琴声…这些声音构建出一个真实得可怕的90年代艺术学院。
二刷的时候我发现了好多第一遍没注意到的细节:画室墙上的裂纹里藏着一只小蜘蛛,宿舍床头贴着褪色的明星海报,甚至主角穿的帆布鞋上的污渍都画得一丝不苟。这哪是动画片啊,根本就是一场精心布置的艺术展览。难怪能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老外哪见过这么细腻的中国动画?
说到这个,电影里有一段特别打动我。张晓军的老师,一个顽固的老派艺术家,看着学生画的那些”离经叛道”的作品,先是暴怒,后来却沉默了。最后他说:”艺术没有对错,只有真不真实。”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适用。现在回头看90年代那批艺术生面临的困惑,和当下年轻人对抗平庸的挣扎其实一脉相承。这可能就是《艺术学院1994》最珍贵的地方——它既是一部怀旧之作,又是一面照见当下的镜子。
(文章字数已超过800字,此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