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央主演《小众题材》票房预测2500万,何时能突围?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疯癫成为清醒:《阳光照耀青春里》用荒诞照见现实
精神病院的铁门”哐当”一声关上时,你可能想不到这里会上演怎样荒诞的故事。《阳光照耀青春里》把镜头对准了这个被社会刻意遗忘的角落,肖央饰演的男主角被误诊送进精神病院,这个看似荒诞的开场,却像一面哈哈镜,把外面的世界照得扭曲又真实。
记得有个场景特别戳心:春夏饰演的病友在纸上画满窗户,她说”这里四面都是墙,我得给自己开几扇窗”。这话听着像疯话,可仔细想想,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谁不是在水泥森林里给自己画窗户呢?导演曾海若很聪明,他用黑色幽默的调子讲这些沉重的事,让观众笑着笑着就沉默了。有场戏是病人们集体”治疗”,医生让他们对着空气说心里话,结果每个人都说得比外面的人还真诚。
饶晓志监制确实给片子带来了《无名之辈》那种小人物的烟火气。陈明昊演的那个总觉得自己是棵树的病人,下雨天非要站在院子里,护士急得直跳脚,可你看着他站在雨里的背影,突然就笑不出来了。这些演员个个都是戏精,蒋奇明演的电击疗法受害者,每次见到白大褂就条件反射地敬礼,那种卑微又荒诞的劲儿,看得人心里发酸。
这片子就像个带刺的棉花糖,外表看着甜,咬下去扎嘴。它问了一个特别狠的问题:到底是我们疯了,还是这个世界疯了?有场戏特别绝,新来的医生要给大家做评估,结果病人们反过来给医生做起了心理测试,问得医生额头直冒汗。这种身份错位的荒诞感,让人想起《飞跃疯人院》里那群用疯癫对抗体制的病人,又带着点《楚门的世界》那种存在主义的思考。
可惜这样的好片子,票房却冷清得像个被遗忘的病房。上映首日2.4%的票房占比,跟它8.2%的排片比起来确实寒酸。想想也能理解,现在大家进影院图个轻松,谁愿意花钱找不痛快呢?可越是这样的环境,越需要《阳光照耀青春里》这样的电影。它像面照妖镜,让我们看见自己身上那些”正常”的病症——对异类的恐惧、对规则的盲从、对差异的不宽容。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片中反复出现的”出院评估”桥段。要想出院,你得证明自己”正常”,可”正常”的标准是什么?是会说场面话?会伪装情绪?还是会像机器一样按部就班?肖央那个角色最后说了句特别狠的话:”外面的人比我们病得重多了,他们疯得连药都不肯吃。”这话听着像玩笑,细想全是刺。
在超级英雄满天飞的电影市场里,《阳光照耀青春里》就像个固执的异类。它不够热闹,不够正确,甚至不够”健康”,可正是这种格格不入,让它显得尤为珍贵。凤凰院线预测的2500万票房,可能还比不上某些大片一天的零头,但有些电影的价值,本来就不是用票房来衡量的。就像精神病院墙上那行歪歪扭扭的字:”正常人建造牢笼,疯子住在里面。”这话到底是谁写的?是病人,还是我们每个人心里住着的那个清醒的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