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研讨会密集召开,这回聊的是《风吹半夏》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2月9日下午,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风吹半夏》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
年后,《破晓东方》《风吹半夏》《虎胆巍城》等一系列电视剧研讨会召开。《风吹半夏》改编自阿耐的小说《不得往生》,展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历程。
在研讨会上,广电总局和上海市广播电视剧局、上海市影视行业协会相关人士,与平台代表、剧集主创以及专家学者围绕《风吹半夏》的题材遴选、文学意义、人物塑造、播出表现展开深入探讨。
《风吹半夏》主打女性观众
《风吹半夏》是上海出品、创制的精品力作,凸显了上海海纳百川、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品格,体现了上海广电局为打造剧作创制最优生态的努力。
上海广电局电视剧处处长刘祎呐对《风吹半夏》作出了认可,她表示,自2019年起,上海局就将电视剧重点项目列为工作重点,并建立了项目库,《风吹半夏》是2020年入库的首批项目。
上海市影视行业协会秘书长于志庆表示,《风吹半夏》的热播让他看到了影视行业的复苏信号。“我到北京的影视单位,发现各个公司的每个房间都在开编剧会、制片会。我希望这样的场景能持续下去,中国电视剧正在快速发力。”
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认为,《风吹半夏》是一部政治剧、励志剧,情怀剧,更是致敬剧。它致敬了改革开放,致敬了创业者、民营经济和草根百姓,致敬了中国式合伙人,更致敬了经典叙事。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戴莹表示,《风吹半夏》糅合了商战、年代和女性创业等多元视角,打破了年代剧的观众画像,既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又抓住了女性观众的心。截至收官,《风吹半夏》最核心的用户群众是女青年群体,女性用户占比达到了64.8%。
用现实主义的眼光为商人立传
在人物塑造方面,《风吹半夏》既兼顾了传统的商人形象,又以新时代的眼光在创作上有所突破。既为商人立传,又为商业立德。
《风吹半夏》的联合出品人蔡剑表示,他们感动于《风吹半夏》成为了一种“社交语言”,它的成功坚定了上象娱乐深耕现实主义剧集创作的决心。
《风吹半夏》总制片人高金玺认为,《风吹半夏》的创作团队秉持着实事求是、杜绝浮夸与凑合的理念,坚持向观众传递佳作,将继续坚持现实主义手法,用中华美学塑造国剧新风范。
导演傅东育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他认为,新时代的作品要以史论今,对当今社会作出足够观照,进而让观众产生情绪涟漪。艺术作品应当记录时代、书写时代,更要讴歌时代。
赵垒的饰演者李光洁认为,细节二字是《风吹半夏》的成功密钥。每位演员都能在创作中找到抓手,在沟通中收获启发。角色之所以能在观众心里生根,离不开在每处细节上的推敲与演绎。
裘毕正的饰演者冯嘉怡表示,《风吹半夏》让自己看到了成功商人的品质和素养。商人的财富来之于民,更要回馈于民,还要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此外,优秀的企业家还要有底线意识,道德也好、法律也罢,面对大是大非千万不能行差踏错。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一川,用“现代儒商之风”认可了《风吹半夏》中的人物群像。“风”字是一种隐喻,它代表了自我反省之风、自我改过之风,以及引领时代之风。这样交汇的三阵风,为人物塑造开辟了新格局,也为原著故事带来了强力升华。
中广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对《风吹半夏》的三点创新表示认可。其一,《风吹半夏》完成了对时代的整体性呈现,表现出对时代的讴歌致敬,完成了对时代的回顾和反思,书写了对时代的留恋和遗憾。其二,《风吹半夏》揭示了“义与利”的抉择问题。其三,《风吹半夏》保留了原作中的文学性,用镜头和台词传递出深刻的感悟价值和思辨意义。
影视作品对文学意义的呼唤
与易碎、轻体量的网生作品相比,《风吹半夏》久违地让人在观剧的过程中,重拾了不舍、留恋和遗憾。这种感觉颇似阅览文学作品后的回味,绵延、深邃,又悠长。
《风吹半夏》文学策划梁振华有三点创作心得。首先是关于人和时代,在这部剧中个体奋斗和国家改革构成了交响。其次,导演用影像诗学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满足了观众对审美格调的需求。再者,面对钢铁+大女主这个不被当今市场看好的题材和毫无网感的故事,创作者赋予了它让人意外的可能。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淑欣对梁振华的观点表示赞同,她认为,精湛的艺术呈现和丰富的诗情意蕴,是对剧情的增色,对人物的补充。许半夏、童骁骑和陈宇宙的故事值得阐释,更值得解读。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提出,《风吹半夏》在有意识地追求一种叙事美学,既结合了当下的社会现状,又包含了传统文化观。剧中以许半夏为主视角,跌跌撞撞地探索商贾之道。
《光明日报》文艺部影视评论副主编李蕾则认为,《风吹半夏》的剧名包含寓意,它代表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之风,吹过了中药半夏后,使它从生变熟、从害为益。这点正与许半夏的人物弧线相合,从投机倒把的商人,到有担当的企业家。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表示,《风吹半夏》开启了“以今写昨”新视角,让故事充满了反思感,进而带来了希望感。《风吹半夏》以宏大的俯视视角,展现了一个繁荣又混乱、充满活力但体制尚未健全的时代,以及被时代包裹冲刷的弄潮儿们。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认为,《风吹半夏》是一部被低估的作品。《风吹半夏》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厚重感,在艺术上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