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回响》:台湾光复日,感受血脉里的波涛!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明确指出台湾光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成果,是中国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的历史铁证。在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一场名为“黄河回响——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音乐会”的大型文化活动应运而生。音乐会首次于2025年8月在山西成功举办,并定于10月25日21时,即首个法定的台湾光复纪念日当晚,通过全网各大平台进行再次播出,以此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凝聚共识。
这场音乐会由电影频道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并得到了海协会两岸交流基金、晋城市政府与临汾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其核心特色在于突破传统剧场舞台的局限,将演出场地置于壮丽的自然山水之间,打造了一场“地理课本上”的沉浸式艺术盛宴。音乐会的舞台分别设于黄河壶口瀑布、太行山王莽岭以及九曲黄河的乾坤湾。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奔腾咆哮的形象,天然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而太行山脉则以其巍峨雄浑,承载了抗日战争时期军民一心、坚韧不拔的太行精神。这种实景演绎的方式,使得音乐、历史与地理景观深度融合,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冲击与心灵震撼。
音乐会的艺术呈现围绕一系列经典抗战与爱国主题曲目展开。演出在结构上分为序幕、上篇、中篇、下篇及尾声,层层递进,情感充沛。序幕部分,台湾青年音乐家与朗诵嘉宾于适一同置身于黄河乾坤湾,在母亲河的怀抱中,共同感受那份源自血脉深处的文化共鸣,并以此奏响了气势恢宏的《黄河大合唱》序章,寓意两岸同胞同根同源,不可分割。上篇的舞台设于壶口瀑布,国际著名钢琴家郎朗以磅礴的激情演绎了《黄河》钢琴协奏曲,朗诵艺术家赵岭则随之诵读了光未然的著名诗篇《黄河之水天上来》,紧接着合唱团唱起《黄水谣》,描绘了黄河儿女对故乡的深情与遭受的苦难。中篇场景转换至太行山王莽岭,著名歌唱家廖昌永以深沉浑厚的嗓音演唱了千古名篇《满江红》,抒发了精忠报国的壮志豪情;随后,《在太行山上》的歌声响起,将观众的思绪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全民抗战的岁月,深刻诠释了太行精神的内涵。下篇再次回到壶口瀑布,以《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激昂乐章,将音乐会推向高潮,展现了中华儿女保卫家园、争取胜利的坚定决心与磅礴力量。音乐会的尾声,全体演员返场,齐声高唱《团结就是力量》,并在象征性的仪式中,两岸音乐家共同种下“两岸同心树”,以此寄托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筑民族未来的美好愿景。
参演阵容堪称星光熠熠,体现了海峡两岸艺术家的精诚合作。除了领衔演出的钢琴家郎朗、指挥家李心草、歌唱家廖昌永外,朗诵环节由任志宏、赵岭、于适等艺术家深情呈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此次音乐会首次集结了来自海峡两岸的十余支优秀乐团与合唱团,组成千人联合演出团队。其中包括台湾的上玹乐集民族管弦乐团,与大陆的中央民族乐团、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等专业院团同台献艺。这种大规模、高水平的联合演出,不仅是艺术的交流,更是民族的共鸣,生动彰显了“两岸一家亲”的深厚情谊和团结精神。
这场音乐会承载着深远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传承使命。黄河文化被习近平总书记定位为中华文明的根与魂,音乐会通过对黄河意象的多维度艺术呈现,深入挖掘了这一古老文明的当代价值,有力地坚定了国民的文化自信。同时,诞生于烽火岁月的太行精神,其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品质,依然是激励新时代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奋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音乐会巧妙地将音乐艺术与民族历史记忆相结合,旨在唤起海峡两岸同胞对共同历史的认知,重温那段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荣光岁月,从而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黄河回响”不仅是一场高水准的艺术展演,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回顾与面向未来的倡议。它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重申了台湾问题的历史经纬与法理事实,强调了台湾回归祖国怀抱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结果。音乐会所传递的核心信息,是呼吁两岸同胞能够共同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勇担民族大义,超越歧见,增进理解,携手并肩,为最终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在黄河的涛声与太行的回响中,两岸艺术家与观众共同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了文化的暖流与正向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