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三度冲击金鸡奖:角色即自我总结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在《中国电影报道》推出的“提名者说”系列访谈中,演员黄晓明作为嘉宾分享了他的创作历程与人生体悟。这一系列节目旨在致敬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聚焦于提名者的艺术探索与时代精神的呼应。黄晓明曾两次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今年又凭借电影《阳光俱乐部》再次获得提名,他的经历不仅映射了个人成长的轨迹,也折射出中国电影行业的变迁与演员职业精神的演进。
回顾黄晓明的获奖与角色经历,2013年的《中国合伙人》是他事业的重要转折点。在那部电影中,他饰演的“成冬青”一角让他首次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黄晓明坦言,当时的心态经历了从“执念”到“平和”的转变,恰恰是在他放下对奖项的强烈渴望后,荣誉不期而至。这个角色不仅帮助他回应了当时舆论的嘲讽,如“闹太套”和“只能演霸道总裁”的标签,还让他与角色产生了深刻的共情。他提到,“成冬青”的奋斗故事与自己的经历相似,尤其是在面对外界质疑时,如何坚持自我并最终实现突破。这次获奖不仅巩固了他在电影界的地位,也让他重新审视了表演的意义。
2020年,黄晓明凭借在《烈火英雄》中的表演再次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为了饰演消防员角色,他深入体验生活,与消防队同吃同住训练一个月。这种沉浸式的准备方式,不仅体现了他的职业态度,也让他对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分享说,这段经历让他体会到消防员的艰辛与伟大,从而在表演中注入了真实的情感。这次获奖进一步证明了他作为演员的可塑性,从商业片到现实主义题材,他都能游刃有余地驾驭。
今年,黄晓明在《阳光俱乐部》中饰演一位智力如孩童的中年人“吴优”,这一角色再次获得金鸡奖提名。为了塑造这个角色,他不仅增肥以贴近人物形象,还通过观察特殊群体的行为细节,精心设计表演方式。例如,他为角色设计了将西装塞领带的小动作,以体现“吴优”对“成功人士”的单纯向往。黄晓明认为,这个角色教会了他“人生顿感”,即一种更平和、少锐利的生活态度。他坦言,现阶段自己的心态更加从容,角色选择也反映了人生阶段的变化,从早期的锋芒毕露到如今的沉稳内敛。
在表演理念与成长态度方面,黄晓明强调将每个角色视为学习的机会。他相信,经历与磨难是成长的基石,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自我探索。对于细节的重视,体现在他对“吴优”的塑造中,那些看似微小的动作设计,实则传递出角色的内心世界。此外,他还提到对其他演员的欣赏,尤其是易烊千玺在《小小的我》中的表现。他称赞易烊千玺能够突破流量标签,追求演技的精进,并表示羡慕年轻演员在早期就有机会驾驭多样角色。这种同行间的学习与尊重,体现了黄晓明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和对行业未来的期待。
面对外界的评价,黄晓明表现出坦然的态度。他自称“非天赋型演员”,愿意接受批评,并将负面标签转化为进步的动力。他回忆说,早年面对舆论压力时,曾感到困惑和挫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学会了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批评。这种成长不仅源于表演经验的积累,也来自人生阅历的沉淀。他幽默地回应增肥经历,称“增重快乐”源于饮食自由与剧组的轻松氛围,这种自嘲式的幽默展现了他的豁达与亲和力。
从个人感悟来看,黄晓明认为现在的心态更加从容,“不太容易生气”,角色选择也自然而然地反映了人生阶段的变化。他提到,年轻时可能更注重外在的成功与认可,而现在更关注内心的平和与角色的深度。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他的表演中,也影响了他的生活哲学。他相信,演员的职业就像一面镜子,通过角色反观自我,通过批评攀登进步之梯。
黄晓明的三次金鸡奖提名经历,勾勒出一条从“求而不得”到“坦然成长”的演员之路。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也传递出中国电影人持续探索与自我突破的时代精神。在致敬中国电影120周年的背景下,他的经历提醒我们,电影艺术的价值在于连接个体与时代,通过真实的表演触动人心。黄晓明的道路证明,真正的成长源于对艺术的敬畏、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批评的包容。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成为了更好的演员,也成为了更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