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只此青绿》重映海报亮相,主创分享幕后趣闻

《只此青绿》重映海报亮相,主创分享幕后趣闻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九月初的威海,海风已带上些许秋日的清爽。海浪电影周的红毯上,一场关于美与传承的相遇正在上演。九月七日,舞蹈诗剧电影《只此青绿》的主创团队——导演周莉亚、韩真,领衔主演张翰、谢素豪,演员刘沛然等——共同亮相。这不仅是一次红毯仪式,更是一场艺术从舞台走向银幕的郑重宣告。在随后的特别放映映后互动中,主创们与观众分享了这部即将于九月十五日全国上映的电影背后的创作故事,那些关于传承、关于投入、关于灵光闪现的瞬间,编织成一张连接古今的情感之网。
这部即将与广大观众见面的电影,其血脉源自那部曾感动无数人的同名舞蹈诗剧。它并非简单的舞台记录,而是由原舞剧的编导、导演及演出团队倾力打造的一次再创作,是艺术形式转换过程中的涅槃重生。为了让更多观众先睹为快,影片还将于九月十三日至十四日在限量影城进行点映,为正式上映预热。从舞台到银幕,不仅仅是载体的变化,更是艺术表达维度的拓展,是让那些原本受限于剧场座次的美丽,得以通过银幕进入更广阔的世界。
《只此青绿》重映海报亮相,主创分享幕后趣闻-1
映后互动中,周莉亚导演用“久违的老朋友”来形容与这部电影重逢的感受。这种表述超越了普通的工作关系,暗示着创作主体与作品之间已建立起某种生命连结。艺术作品一旦诞生,便拥有了独立于创作者之外的生命,而当创作者再次面对它时,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情感,恰恰证明了作品的完整性与自主性。韩真导演则揭示了创作过程中的奥秘——理性思考与感性灵感的交融。她坦言作品是由无数“灵光乍现”汇聚而成,这种描述打破了人们对艺术创作的浪漫想象,还原了创作的真实面貌:它不是一蹴而就的灵感迸发,而是持续积累中的顿悟串联,是理性框架下感性火花的有序安放。
演员们的分享更是将创作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具象化。饰演希孟的张翰谈到自己从最初模仿角色到后来与角色产生“灵魂共振”的转变。这一表述指向了表演艺术的至高境界——当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当表演不再是表演而成为存在,艺术便在这一刻达到巅峰。他描述的那种超越表演的投入状态,正是创作者与创作对象合而为一的证明。饰演展卷人的谢素豪则透露自己每场表演都会百分之百落泪,这种情感的不加保留,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精准控制,更需要情感上的全情投入,是将自我完全敞开给予角色的勇气。而对刚刚走出校园的刘沛然来说,作为毕业后的首部舞剧和电影作品,这段经历无疑成为他艺术道路上的重要基石,从中获益良多的感受,折射出年轻一代艺术工作者在传统文化滋养下的成长轨迹。
《只此青绿》重映海报亮相,主创分享幕后趣闻-2
总监制兼总制片人傅若清的一席话,道出了整个创作团队的初心。他明确表示,创作的初衷是传承中华文化及中式美学,并认为电影人有责任让这样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这一表述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追求,将创作提升到文化使命的高度。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保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如何让古老的文明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焕发新生,成为摆在每一位文艺创作者面前的课题。《只此青绿》的尝试,正是对这一课题的回应——它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刻,而是以现代审美激活传统元素的艺术实践。
业内的反响同样值得关注。杨子导演在观影后表示,《只此青绿》刷新了他对电影的想象,数次落泪的体验,以及从中看到文艺创作者共同影子的感慨,道出了同行之间的共鸣。这种来自业内的认可,不仅是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创作方向的认同。当创作者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意味着这部作品已经触达了创作本身的普遍规律,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共性体验。
电影《只此青绿》的核心主题始终围绕展现中华文化之美,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展开。它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通过主创团队的深度投入与情感表达,通过业内的高度认可,这部电影传递出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它计划通过点映与全国上映,邀请观众共同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感受那些穿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的美学价值与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这种对传统的回归与重新诠释,不是怀旧的感伤,而是为现代人寻找精神锚点的尝试。当观众走进影院,他们不仅是在欣赏一部电影,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在青绿山水间,在舞者翩跹中,寻找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认同与美学自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飞猪电影院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ovie.toodiancao.com/12050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