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插曲何以经久不衰?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推出十四集系列专题《我们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这一系列节目分为两个部分:《我们的胜利——电影中的抗战烽火》和《我们的胜利——电影旋律中的抗战史诗》,后者以十首经典抗战电影歌曲为切入点,通过人物访谈、音乐解析与电影艺术的结合,深入探讨抗战电影音乐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及其艺术价值。其中,《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作为1956年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成为本期节目的焦点。这首由吕其明作曲的歌曲,不仅因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歌词广为传唱,更因其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而成为经典。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创作背景与铁道游击队的真实历史紧密相连。铁道游击队原名“枣庄铁道队”,于1940年整编为“八路军鲁南铁道大队”,其主要任务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破坏日军的交通线,以削弱敌军的后勤补给和军事行动能力。这支队伍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以其灵活机动的战术和勇敢无畏的精神,成为抗日战争中一支重要的民间武装力量。1956年,根据刘知侠的小说《铁道游击队》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使得这支队伍的事迹传遍全国。电影通过生动的叙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游击队员在艰苦环境下的斗争生活,而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则成为影片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作曲者吕其明在创作这首歌曲时年仅26岁,他本人曾亲历抗日战争,对那段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情感共鸣。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吕其明提出增加一首歌曲,以展现游击队员在艰苦斗争中的乐观精神。他认为,音乐不仅能够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还能传递出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内核。《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创作过程非常顺利,未经修改便被直接采用。这首歌曲融合了山东民歌的元素,结构上分为“抒情开头”和“铿锵中段”两部分,前半部分以柔和的旋律描绘游击队员在战斗间隙的休憩场景,后半部分则以激昂的节奏表现他们的英勇斗志。这种结构上的对比,不仅丰富了歌曲的情感层次,还与影片的紧张剧情形成鲜明对照,增强了影片的抒情性。
在艺术价值方面,《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通过歌词与画面的结合,凸显了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对胜利的信心。例如,在电影中,歌曲伴随着微山湖的宁静画面出现,游击队员们坐在湖边,弹着土琵琶,唱着歌,这一幕与战争的残酷形成强烈对比,既展现了战士们对生活的热爱,也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这种艺术手法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还使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深刻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在节目中指出,铁道游击队的题材具有惊险片的样式,而这首歌曲则强化了影片的抒情色彩。通过宁静画面与残酷战争的对照,影片突出了正义主题,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民族精神的力量。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影响与传承远远超出了电影本身。这首歌曲至今仍被广泛传唱,被誉为“扎根民族土壤”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成为抗日战争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用于各种纪念活动和教育场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吕其明在节目中强调,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是文艺创作生命力的关键。他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人民的情感和需求,才能创作出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作品。《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正是基于对民间音乐和人民生活的深刻理解,才得以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抗战电影和音乐在传承民族精神和历史记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电影与音乐的结合,观众不仅能够了解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和精神面貌。《我们的胜利》系列节目通过回顾抗战电影和音乐,旨在镌刻历史记忆与胜利精神,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不忘历史的教训,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节目自即日起至9月10日,每晚22:00在CCTV-6播出,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抗日战争历史的机会。
抗战电影和音乐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记录了历史,还塑造了民族认同和集体记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记忆的象征。它提醒人们,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是如何支撑人们走向胜利的。同时,这首歌曲也启示当代文艺工作者,只有扎根生活、贴近人民,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通过这样的作品,历史的火炬得以传递,民族的精神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