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新片 | 《生还》:战火中的英雄颂歌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一部聚焦东北抗联斗争史的战争历史片《生还》于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上映。这部由擅长战争历史题材的导演高群书执导的影片,并非传统意义上渲染炮火硝烟的战争片,而是通过一位14岁女战士的视角,将镜头对准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坚守,在冰封雪原中叩问民族精神的深层内核。
影片改编自抗联老战士李敏的回忆录,以真实历史为基底展开叙事。高群书导演延续了其将宏大历史与个体命运相结合的创作特点,从《东京审判》的历史审判到《风声》的谍战暗涌,再到《刀尖》的凌厉锋芒,他始终致力于在类型化叙事中挖掘历史的人性深度。此次他将创作版图延伸至东北抗联这一相对少被触及的题材,选择了更为贴近历史真实的呈现方式——不刻意强调战争的惨烈场面,而是聚焦抗联战士在极寒、饥饿与装备匮乏的绝境中如何维系信念的火种。
故事通过14岁的女战士李童的眼睛展开,这个叙事视角的选择颇具深意。一个本该在校园里求学的花季少女,却被迫在枪林弹雨中成长,这种年龄与处境的巨大反差,本身就构成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无声控诉。影片着力表现的不是战场上的冲锋陷阵,而是战士们如何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抵御冻伤,如何靠树皮草根维持生命,如何在失去战友的悲痛中继续前行。这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精神内核,正是抗联精神最为动人的部分。
在演员选择上,影片全部起用新人演员,这一决定与影片的历史还原诉求形成了有趣的呼应。新人演员没有既定形象的束缚,他们的表演更接近一张白纸,需要通过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切身感受来构建人物。据报道,这些年轻演员在拍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努力,不仅在形体上贴近角色状态,更在精神层面生发出对历史的敬畏。当今天的年轻人试图理解八十年前同龄人的选择与坚守时,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便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主创团队选择在严酷环境中进行实地拍摄,让演员亲身感受抗联战士曾经面对的生存挑战。这种创作态度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种致敬。当演员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他们或许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当年的抗联战士是如何在比这艰苦百倍的环境下,依然保持战斗的意志。这种切身体验所转化出的表演质感,是任何技巧都无法替代的。
《生还》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重新定义了战争历史片的叙事重心。它告诉我们,历史不仅是关于胜利与失败的宏大叙事,更是关于每一个个体在极端境遇下的选择与坚守。东北抗联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一部关于“生还”的历史——不仅是肉体上的存活,更是精神上的不灭。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面对人类生存极限的严寒,面对几乎看不到希望的斗争,抗联战士们用十四年的坚持诠释了什么叫“火种不灭”。
在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许多历史记忆逐渐模糊。年轻人对抗日战争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几行文字或几个标志性战役的名称。《生还》试图打破这种历史认知的隔膜,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扎实的叙事,让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温度与重量。
影片中表现的抗联战士,他们不是符号化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会冷会饿,会恐惧会彷徨,但在关键时刻,他们选择了坚守与牺牲。这种从人性角度出发的历史讲述,更容易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当观众看到银幕上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李童在雪地里艰难前行时,历史的距离感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情感的相通。
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作品,《生还》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它不仅要还原一段被尘封的历史,更要唤醒一种精神记忆。东北抗联的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最为艰苦的篇章之一。这段历史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在绝境中不屈不挠,在黑暗中相信光明——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影片通过个体命运的呈现,完成了与当代观众的精神对话。它让我们思考,在和平年代,我们该如何理解那些曾经为了民族存亡而付出一切的先辈;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传承那种在极端困苦中依然保持的信念与坚守。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历史题材作品的价值所在。
《生还》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艺术探索,为抗战历史题材影片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告诉我们,战争片的意义不在于渲染暴力,而在于揭示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光辉;历史记忆的传承不在于简单的说教,而在于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建立情感连接。当灯光亮起,观众带走的不仅是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更是一份关于坚守与希望的精神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