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7万赞,11.6万粉,《悟空AI》如何掌控“付费情绪”?对话郑航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郑航及其团队在AI科幻短剧领域的探索,正以一种近乎“野蛮生长”的方式重新定义着内容创作的边界。从零粉丝起步,到《觉醒》的意外走红,再到《太阳坠落之时》的技术跃升,他们并非依赖传统影视工业的资源堆叠,而是凭借“能动手、敢试错”的实践精神,在极短周期内完成从概念到落地的全过程验证。
这种快速实践与迭代的能力,是他们能够迅速站稳脚跟的关键。《觉醒》作为初步尝试,在没有前期流量积累的情况下,意外成为现象级作品,初步验证了AI技术在科幻视觉叙事中的可能性。而随后推出的《太阳坠落之时》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制作,团队在剧本阶段就反复修改二十余稿,视觉呈现推翻重做四五版,体现出利用AI技术所提供的试错容错空间,实现动态调整和持续优化的能力。这种工作方式不同于传统影视制作中“一次定稿、严禁返工”的流程,更接近互联网产品开发中的敏捷迭代模式。
在技术层面,团队积极引入多种AI工具以突破传统影视制作的限制。例如使用即梦、Runway等进行场景生成和风格化处理,替代传统高成本的实景搭建或复杂后期特效;通过Lora训练模型构建虚拟演员,显著降低真人演员成本与档期限制。更重要的是,他们并不回避AI当前的技术短板——如角色一致性低、动态画面连贯性不足等问题,而是通过大量测试和模型微调持续优化生成效果。团队还前瞻性地尝试将3D场景构建与AI图像生成进行结合,探索更具空间感和镜头控制力的制作路径。
面对短视频与短剧特有的传播逻辑,郑航团队显示出强烈的市场适应能力。他们深入研究算法推荐机制,关注“五秒完播率”、用户付费情绪设计等关键指标,在保持科幻题材宏大叙事基调的同时,也对内容进行剪裁和压缩,以适应移动端用户的观看习惯。此外,团队积极借助成都地区浓厚的科幻文化氛围和政策支持,将全球化的科幻题材进行本土化改造。例如在《太阳坠落之时》中强化中国元素、调整角色设定和情节走向,使之更贴合本土观众的认知与情感结构。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郑航本人并无传统影视科班背景,而是通过自学掌握了剪辑、编剧与导演等多项技能。这种非典型路径反而成为其优势——不被既有的行业规则所束缚,更敢于将技术工具与创作判断相结合。从商业变现出发,团队始终以工业化思维推进项目,关注流程标准化和效率提升,旨在实现AI影视从实验性创作向可持续生产的转化。
尽管目前AI生成技术在影视级应用中仍面临诸多限制,但郑航团队保持着高度乐观的前瞻态度。他们认为在未来一至两年内,AI有望解决当前80%的影视级生成需求,而唯有通过持续的作品实践,才能加速这一进程。他们的成功不仅在于单部作品的流量表现,更在于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套可复用的方法论——如何在小团队、低成本的条件下,借助AI工具完成高质量内容输出,并构建起从开发、制作到商业化的完整闭环。
在这个过程中,郑航团队所体现的“能动手、敢试错”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创新策略。它并不依赖于资源或经验的先发优势,而是依托于快速学习、敏捷验证和持续迭代的实践能力。这也为更多非传统背景的创作者提供了启示:在技术快速变革的语境下,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或许比专业资质更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