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生还》9月3日上映:高群书再现“东北抗联忠魂”

《生还》9月3日上映:高群书再现“东北抗联忠魂”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在这片被战火撕裂的土地上,一支不屈的力量悄然崛起——东北抗日联军。他们与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并称为中国革命史上“三大最艰苦”的军事斗争。从白山黑水到冰天雪地,从密林深处到边境线外,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抗争的长城,坚持抗战整整十四年。据统计,抗联部队累计歼灭日伪军超过十七万人,而自身从最初十一军三万余人的规模,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仅余七百余人生还。
这支队伍的存在,不仅是一段血泪交织的抗战史诗,更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战后参与东北五十七个城市和地区的接管与重建,为后续抵达的八路军、新四军提供武器、弹药、情报等关键支援;另一部分则直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即后来的第四野战军,继续为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的建立立下功勋。然而,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得到充分的公众认知与纪念。
《生还》9月3日上映:高群书再现“东北抗联忠魂”-1
2023年9月3日,电影《生还》正式上映。这部由著名导演高群书执导的影片,被定位为首部全面展现东北抗联斗争全过程的电影作品。它不只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曲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的影像史诗。高群书在阐述创作理念时强调,影片旨在捕捉东北人特有的“乐观主义精神”与“血性与尿性”,以真实、沉浸、非典型战争叙事的方式,带领观众重回那段被风雪掩埋的历史。
影片以1938年抗联部队大突围、1940年撤退至苏联整训(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以及1945年重返东北迎接八路军、新四军出关三大历史节点为叙事主轴,首次在银幕上完整呈现抗联从濒临覆灭到重整旗鼓、最终迎来胜利的全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叙事视角并非来自高级将领或宏大战争场面,而是依托年龄最小的抗联女战士李敏的回忆录,以一位名叫李童的十四岁少女战士的眼睛,凝视英雄们的群像与命运。
《生还》9月3日上映:高群书再现“东北抗联忠魂”-2
这种平民化、女性化的视角,使得《生还》区别于传统战争题材影片。它不刻意渲染战争的壮观,而是聚焦于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信念坚持与情感维系。影片中没有超级英雄,只有一个个在饥饿、寒冷、孤立无援中依然选择抵抗的普通人。他们中有农民、猎人、学生,甚至还有被改编入伍的土匪。正如历史所记载,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原本分散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及各路武装被整合为东北抗日联军;而随着1937年日军实施“归屯并户”“连坐法”等残酷政策,抗联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电影正是以这一背景为底色,勾勒出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生命如何在绝境中寻找光明的故事。
在制作上,《生还》选择在东三省全域实景拍摄,大量运用纪实手法,强化环境的真实感与压迫感——茫茫雪原、密不透风的林海、破败的村落,都成为叙事的一部分。演员方面,影片大胆启用新人或低调实力派,女主角李童由青年演员邵正一饰演,其青涩而坚韧的气质与角色高度契合。
这部电影的出现,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回应了抗联老兵、原型人物李敏生前的呼吁——她曾多次提出应当将“八年抗战”的表述修正为“十四年抗战”,并将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写入中小学教材,让年轻一代不忘这段艰难的来路。事实上,2017年起,中国教育部已在全国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的概念,抗联的历史地位逐渐得到国家层面的确认。而《生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大众文化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历史记忆的唤醒与重构。
该片由长影时代传媒、岩上影业(黑龙江/吉林)、湖北联影创艺文化传媒、福建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等多家机构联合出品。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制作力量,也暗示了抗联历史不仅是东北的地方记忆,更是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遗产。
《生还》是一部关于幸存者的电影,但它讲述的远非幸存本身。它关乎人在极端境遇下的尊严与选择,关乎一个民族如何在毁灭与重生之间走出自己的道路。它没有刻意煽情,却以克制的镜头和扎实的叙事,让那些被风雪掩埋的名字重新被看见、被铭记。正如电影所试图传递的——生还,不是战争的结束,而是记忆的开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飞猪电影院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ovie.toodiancao.com/11808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