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带我回故乡》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电影《请带我回故乡》由导演李智执导,改编自鲍十的获奖小说《子洲的故事》。鲍十此前的作品《我的父亲母亲》已被广大读者和观众所熟知,而这一次他将笔触伸向了更为现实与深刻的城乡关系议题。影片由中国文联资助,并于2023年推出,主演包括张雨绮、冯绍峰、刘佩琦、单禹濠、王子妍等。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等机构主办的座谈会上,该片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广泛关注。
影片以“回归与守望”为核心主题,深入探讨了在当代中国城乡流动背景下个体的故乡情结、文化传承与亲情维系。叙事通过孩子子洲的第一视角展开,既保留了儿童眼中的纯真与直接,又融入了成人世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这种双重视角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为观众提供了多层次的情感入口。
故事围绕城乡流动中的家庭情感展开。父母希望子女能够走出农村、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而子女在城市中打拼的同时,却常常陷入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实际难以回归的困境。这一矛盾在影片中通过多个角色的命运交织得到充分展现。尤其是留守儿童与城市漂泊者之间的对照,折射出经济发展背后个体所承受的精神与经济压力。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孩子留守农村,亲情关系的断裂与重建成为影片情感推动的重要线索。
与此同时,影片也着力呈现乡村文化传承的议题。非遗项目如锣鼓戏、传统器物(钟、瓶、镜等)在故事中不仅是背景元素,更是文化记忆与精神归属的象征。爷爷一辈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年轻一代在城市中接触的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文化上的冲突与融合,进一步揭示了“光宗耀祖”的传统观念与“落叶归根”的情感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城乡文化的情感撕裂。
在艺术表现上,电影展现出强烈的地域文化质感。取景于安徽的山水之间,画面如水墨画般富有诗意,黄梅戏、锣鼓队等地方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增强了视觉感染力,也为叙事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配乐与片尾曲为电影量身定制,与情节发展高度契合,有效强化了抒情氛围与情绪张力。
演员表现方面,刘佩琦饰演的爷爷一角尤为突出,其沉稳而富有层次的表演撑起了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儿童演员的表演自然真实,与角色高度贴合,使得观众更容易代入情节。导演李智作为摄影出身,在镜头语言和场景转换上展现出娴熟的技巧,闪回与现实之间的转场流畅而富有隐喻性。
影片改编自文学作品,虽然在情节安排上做出了一定调整,但仍较好地保留了原著的文学深度与哲学意蕴。故事不仅关注具体的社会现实,更触及了心灵皈依、生命源动力等更为抽象的人生命题,显示出较强的思想性。
专家评价认为,该片成功引发了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漂泊者的共鸣,尤其反映了“留不下城市,回不去故乡”的普遍精神困境。情感表达纯粹而动人,父子情、祖孙情等多重关系的刻画真实细腻。影片通过“寻找鹰嘴坡”这一悬念推动叙事,在保持观赏性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部分评论也指出,影片在人物关系推进和某些主题表达上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一部优质现实题材作品的整体表现。
从社会意义角度来看,电影《请带我回故乡》聚焦于留守儿童与城乡流动人口的精神世界,呼应了当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倡导。通过个体命运的故事,影片映射出大时代变迁中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关怀与人文深度。它不仅是一部电影作品,更是一次对当代中国人精神故乡的文化寻根与情感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