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今日影评:王雷追忆《白山黑水》烽火岁月

今日影评:王雷追忆《白山黑水》烽火岁月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歌曲《松花江上》以深沉的旋律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民族记忆,它既是一段历史的回响,也是一条贯穿抗战电影与民族叙事的情感线索。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大地陷入漫长的黑暗,而这首歌如同泣血的呼喊,唤起了无数国人对故乡沦陷的悲愤与抗争的决心。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今日影评》特别策划节目《铭记》,由演员王雷作为导览人,带领观众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重新凝视那段充满苦难与抗争的历史。
1947年上映的电影《松花江上》,正是以艺术的方式回应了这段历史。该片虽未直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作为配乐,却通过《四季美人》等民间音乐元素和极具“毛边感”的影像风格,勾勒出东北普通民众在侵略者压迫下的生存图景与精神觉醒。导演以蒙太奇手法揭露日本军队的暴行,又以缓慢而坚定的横移镜头,记录了一个家庭从沉默忍耐到毅然投身抗联的转变。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指出,这部电影不仅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浓厚的民族气息,更以史诗般的气质为后来的抗战题材电影奠定了艺术基础。其情绪推进与视觉语言,尤其是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深刻影响了中国战争电影的创作传统。
今日影评:王雷追忆《白山黑水》烽火岁月-1
电影中所呈现的东北抗联斗争,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壮烈篇章。在严寒彻骨、物资匮乏的环境中,战士们以超越生命极限的意志坚持抗战。赵一曼在日寇酷刑下坚贞不屈,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敌人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棉絮和树皮,这些事迹通过历史记载与艺术再现,成为中国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而“八女投江”的悲壮情节,则被另一部电影——《八女投江》(1987年)以更具象的方式重现。演员岳红在回忆拍摄过程时提到,为了真实表现抗联战士的艰苦,她们在雪地中长时间趴卧、身穿湿冷的衣物表演,甚至有人不慎陷入沼泽而中毒。她坦言,这些身体上的磨砺让她更加贴近英雄的内心世界,表演不再只是职业行为,而成为“生命的延续”,是跨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的过程。
正是这种以生命体验靠近历史真实的创作态度,使得抗战电影不仅仅是历史的复述,更成为民族精神的传递。电影《八女投江》所再现的,不仅是八位女战士在敌军围困下选择投江就义的壮烈瞬间,更是一种超越个体生死的精神信仰。岳红认为,演出这样的角色让她深刻理解到“信仰”二字的分量——那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在最极端的环境下仍然坚持的尊严与勇气。她呼吁,应当永远歌颂这些英雄,因为他们的精神是民族延续的根本力量。
今日影评:王雷追忆《白山黑水》烽火岁月-2
从《松花江上》到《八女投江》,抗战电影始终以多样的艺术形式挖掘历史深度、传递民族情感。它们不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带着体温和呼吸的记忆现场。李道新教授指出,这类电影的生命力正源于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内核——一种在苦难中依然抬头向前的力量。而通过光影艺术,我们不仅铭记历史,更在回溯中确认自我,理解我们来时的路。纪念馆中的一件件实物、一段段影像,与电影中的画面和角色命运相互呼应,共同构筑出一幅民族抗争的宏大画卷。
在当代语境下,抗战历史的回顾与电影艺术的表达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们提醒人们,和平的根基建立于无数个体的牺牲与坚守之上,而民族认同的形成,离不开对共同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无论是《松花江上》中那个从普通农民成长为战士的青年,还是《八女投江》中那些年轻却毅然面对死亡的女英雄,他们都以具体而微的生命故事,诠释了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所迸发出的精神光芒。这种光芒,透过银幕,穿过岁月,依然照亮着后来者的道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飞猪电影院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ovie.toodiancao.com/11761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