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影评:王仁君《追忆光影里的救亡号角》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一九三五年,电影《风云儿女》上映,其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以激昂的旋律和铿锵的歌词,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凝聚民族意志、鼓舞抗战士气的重要精神力量。这部影片及其音乐作品的诞生,处于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的历史关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东北沦陷,华北告急,民族存亡系于一发。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左翼文化工作者以文艺为武器,投身于唤醒民众、抵抗外侮的时代洪流中。
影片由田汉编剧,夏衍改编为摄制台本,聂耳作曲,他们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通过电影这一大众艺术形式,传递出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心声。国民党当局在当时对抗日宣传采取压制政策,使得创作人员不得不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抗争主题。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长城、火把以及主题曲的歌词,都成为唤起民众集体记忆和民族情感的重要符号。
《风云儿女》讲述了青年诗人辛白华在民族危亡之际,从沉溺于个人情感和生活享乐中觉醒,最终走向抗战前线的故事。影片结尾,辛白华与阿凤站在长城之上,带领同胞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冲向敌人炮火,这一场景成为电影的高潮,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长城在这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防线,更是民族精神和集体意志的体现。影片通过这一意象,试图传递出一个核心信息:真正的长城不是砖石砌成的城墙,而是亿万民众团结一致的意志和力量。
影片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情节是角色梁质夫的牺牲及其遗书对辛白华的感召。这一情节设计不仅推动了故事发展,也寓意着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紧密相连。田汉作为词作者,其个人经历和思想也在这一角色中有所投射。通过梁质夫的牺牲和辛白华的转变,影片试图表达这样一种观念:民族的解放需要每一个个体的觉醒和投身,而精神的传承与接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
影片的原著名为《凤凰的再生》,这一题目本身即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涅槃象征着毁灭与重生,意味着通过痛苦的洗礼实现新生。影片通过对话和情节设计,将这一隐喻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相联系,指出唯有通过坚决的抗争和自我革新,民族才能从危亡中实现复兴。这一观念不仅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呼应,也具有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
影评将电影情节与真实历史事件相联系,特别是一九三三年的长城抗战,如古北口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抵抗日军的进攻,付出了巨大牺牲。影片通过艺术手法,将这些历史瞬间再现于银幕,使观众能够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悲壮与英勇。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的存在,以及后世人们的瞻仰与回顾,正是对这种历史记忆的延续和尊重。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电影本身。歌曲以简洁有力的歌词和激昂奋进的旋律,迅速成为全国各阶层人民共同传唱的抗战号角。它不仅鼓舞了前线将士的士气,也唤起了后方民众的支援意识。歌曲所传递的精神,成为连接不同社会群体、凝聚全民抗战意志的重要纽带。田汉在歌词中强调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正是对民众集体力量和抗战决心的深刻诠释。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抗战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追求独立、自由和复兴的过程中始终坚守的核心价值。从救亡图存到建设国家,从抵御外侮到实现发展,民族精神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影片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精神的提炼,试图提醒人们铭记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背景下,回顾《风云儿女》及其主题曲的历史意义,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通过艺术与历史的结合,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表现出的勇气、智慧和凝聚力。这种理解,对于当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