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研究生暑期学校启动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北大暑期学校开幕:大数据与AI如何重塑中国电影的未来?**
7月4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热闹非凡,一场聚焦电影与科技融合的学术活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CCKS)”2025研究生暑期学校正式拉开帷幕。现场来了不少重量级人物,北大艺术学院院长李洋、教授李道新、1905电影网董事长李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中心主任邱邑洪、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薛宁等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AI时代中国电影的新方向。
## **为什么现在要搞这个项目?**
202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从1905年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问世至今,中国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的漫长历程。而如今,人工智能的崛起又给电影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剪辑、特效、剧本创作甚至表演,AI已经开始渗透到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面对这种变化,中国电影学术界和产业界需要一套新的知识体系,既能梳理百年电影史,又能指导未来的创作与研究。CCKS平台正是为此而生。
北大艺术学院院长李洋在发言中提到,AI技术发展迅猛,但电影的核心始终是人文精神。CCKS的目标不是单纯追求技术突破,而是用人文科学的思维去引导技术应用,让AI真正服务于电影艺术。他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探索电影学术的新可能,而不是让技术主导一切。”
## **电影资料馆、1905电影网都在做什么?**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薛宁对CCKS的定位非常认可。他认为,这个平台不仅能推动学术研究,还能促进产业发展。电影资料馆拥有海量的历史影像和文献资料,但如何让这些资源活起来,一直是难题。CCKS如果能通过AI技术实现高效的数据整合和知识挖掘,未来的电影研究者、创作者甚至普通观众都能从中受益。“开放共享是文化事业的关键,”薛宁说,“我们希望能让更多人接触到中国电影的宝贵遗产。”
1905电影网董事长李玮则分享了他们在媒资整合方面的实践经验。1905电影网作为央视电影频道的官方新媒体平台,近年来一直在尝试用AI技术整理和分析电影数据。他们不仅建立了庞大的电影数据库,还在探索如何让AI“读懂”电影——比如自动识别影片中的场景、人物关系、情感表达等。李玮说:“未来的电影知识平台,不仅要让人能理解,也要让AI能理解。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机协作,推动电影创新。”
## **电影知识体系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除了学术和产业,CCKS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应用场景——乡村振兴。汕头潮南区的上盐汀村是早期中国电影先驱郑正秋的故里。郑正秋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他编剧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如今,这个小村庄希望通过CCKS平台,挖掘郑正秋和中国早期电影的历史价值,结合文旅经济推动地方发展。
当地政府计划利用AI技术整理郑正秋的生平资料、电影作品和相关文献,打造数字化展览和互动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和电影爱好者。这样一来,电影文化不仅能传承下去,还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这种尝试也呼应了CCKS的核心理念——技术不仅要服务学术和产业,还要回馈社会。
## **未来会怎样?**
CCKS不是短期项目,而是北京大学中长期推广的学术计划。它的目标很明确:构建一套完整的中国电影知识体系,涵盖历史、理论、批评、创作等多个维度,同时借助AI技术提升研究效率,培养既懂电影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李道新教授在讨论中提到,中国电影的话语权一直是个问题。“我们有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但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中国电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往往缺乏影响力。”CCKS如果能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电影知识架构,未来中国电影研究在国际上的声音会更强。
AI不会取代电影人,但它会改变电影的制作、研究和传播方式。CCKS的探索,或许能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的下一个百年会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