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娘》:戏曲与电影艺术的深度融合探讨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评剧遇上电影:这部《庚娘》让蒲松龄笔下的烈女”活”了
“快看,庚娘要跳水了!”电影院里有人小声惊呼。银幕上,王冠丽饰演的庚娘纵身跃入湖中,宽大的戏服在水面铺展如莲,镜头一转却见她在芦苇丛中睁开双眼——这个出乎意料的改编让现场观众长舒一口气。7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庚娘》研讨会上,这个打破传统戏曲”烈女必死”套路的结局,成为专家们热议的焦点。
这部改编自《聊斋志异》的评剧电影,讲的是明末乱世里一个普通女子的复仇传奇。庚娘跟着丈夫逃难途中,全家被歹人王十八害死,自己也被强占为妻。电影里有个细节特别戳心:被迫与仇人同桌吃饭时,庚娘低头扒饭的筷子都在发抖,镜头推近能看到她眼底压着的火苗。后来她灌醉王十八,手起刀落那场戏,白派唱腔里带着颤音的”杀”字,配合电影剪辑的刀光特写,把现场看片的中国剧协专家都惊得坐直了身子。
导演孟中华在研讨会上掏心窝子:”我们拍的时候就想,既要让老戏迷看得过瘾,又得让年轻人觉得带劲。”这话不假,影片里庚娘复仇成功后投湖自尽,按传统演法到这儿就该落幕了。但电影偏不,镜头跟着沉入水底又浮起,让庚娘和侥幸生还的丈夫在芦苇荡重逢。中国文联的专家当场点赞:”这个改动妙啊!既保留了戏曲的写意,又给了现代观众情感出口。”
要说这片子最绝的,还是把评剧的”虚”和电影的”实”玩出了花。王冠丽穿着明代服饰在真山水里唱念做打,水袖甩出去能扫到实景的芦苇。有场戏是庚娘夜半焚香告慰亡夫,电影用特写拍她颤抖的睫毛,远景却是香火明明灭灭映着祠堂牌位,戏曲的”做”功和电影的蒙太奇就这么拧成了股绳。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特别提到:”那个香火虚化的处理,既是戏曲的假定性,又是电影的光影魔术。”
美术指导老李聊起创作直拍大腿:”为了庚娘那套丧服,我们翻烂了明代服饰图谱。”影片里庚娘被迫改嫁时,外穿红嫁衣内套白丧服的设计,既符合历史考证,又暗合戏曲”一套行头多重戏”的传统。最绝的是王十八家那场戏,实景搭建的厅堂挂着赭红色帐幔,庚娘复仇时一刀划破帐子,飘落的红布配上骤起的锣鼓点,看得人后脊梁发麻。
中国影协的专家们反复提到”电影语言帮戏曲长了翅膀”。比如原著里轻描淡写的”庚娘智诱仇人”,电影用一组快剪镜头:斟酒的手部特写、王十八喉结滚动的近景、窗外忽明忽暗的灯笼,把评剧的”虚拟表演”转化成了悬疑张力。还有庚娘投湖时的360度环绕镜头,既保留了戏曲”卧鱼”身段的优美,又让观众产生了”身临其境”的眩晕感。
研讨会开到后半场,话题拐到”老戏曲怎么圈粉年轻人”。有位年轻编导说得实在:”现在谁还耐烦看台上转圈走位两小时?但电影里庚娘那个复仇前的对镜梳妆,镜头从铜镜摇到发簪再推到眼神,三分钟就把人物心理交代得明明白白。”确实,这片子把评剧的”唱念做打”拆解重组了——丈夫遇害时庚娘那段哭诉,传统舞台要唱足十分钟,电影把它切成碎片穿插在回忆镜头里,配上淅沥雨声,年轻观众照样看得眼泪汪汪。
散场时听见两个老戏迷唠嗑:”白派传人王冠丽那嗓子,把庚娘祭夫那段唱得我起鸡皮疙瘩。”旁边戴棒球帽的小年轻插嘴:”最后水下镜头才绝呢,跟《泰坦尼克号》似的!”这话糙理不糙,戏曲电影要的不就是这种效果?让老票友过足戏瘾,让新观众发现宝藏。就像孟导说的:”电影是请柬,把年轻人引进戏曲的门;戏曲是老酒,越品越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