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林奇梦境之旅:上影节午夜惊奇片单揭晓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上海遇见林奇:在4K修复的梦境里寻找现实裂缝
听说上海国际电影节要搞个”走进大卫·林奇的梦境”单元,我手里的咖啡杯差点没拿稳。这个总爱在电影里塞满诡异理发师和会说话的兔子、能把洛杉矶拍成噩梦游乐场的导演,终于要在明年六月带着他那些4K修复的经典作品来上海了。想想那些在大银幕上扭曲变形的面孔,还有那些突然响起的工业噪音,现在都开始在我太阳穴突突跳了。
记得第一次看《橡皮头》是在大学宿舍,半夜两点盯着电脑屏幕,那个顶着枯草般头发的亨利在黑白画面里走来走去,婴儿的哭声像生锈的齿轮在耳膜上摩擦。这次电影节要放的可是4K修复版,我简直不敢想象那些黏腻发丝里的头皮屑、工厂铁管上的锈迹会有多清晰。有个在资料馆工作的朋友偷偷告诉我,修复团队花了三个月就为还原亨利公寓墙纸上的一道裂缝——因为林奇本人坚持那道裂缝”应该像闪电一样劈开观众的视网膜”。
《蓝丝绒》里伊莎贝拉·罗西里尼涂着掉漆的蓝色口红唱歌的镜头,在流媒体上看已经够让人起鸡皮疙瘩了,这次在大银幕上看4K版会是什么体验?去年柏林电影节重映时,有观众看到蚂蚁在耳朵里爬行的特写直接吐在了放映厅。我猜上海影城的清洁工得提前准备好消毒水,毕竟林奇的影迷都懂,他镜头下的美国小镇越是阳光明媚,地下室里的变态戏码就越让人毛骨悚然。
说到《穆赫兰道》,这次终于能在影院里验证那个流传了二十年的都市传说——据说在35mm胶片转4K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在俱乐部那段发现了背景里原本看不见的第三个人影。娜奥米·沃茨试镜时的笑容会在高清修复下暴露出多少表演的裂缝?那个著名的蓝色盒子,修复后会不会在某个帧数里闪现我们从未注意到的钥匙孔?有个参加过戛纳修复单元评审的导演跟我说,林奇亲自监督了所有修复片的调色,坚持要把黛安娜公寓的红色窗帘调到”像刚咳出来的血”的程度。
除了七部长片,还有部关于林奇本人的纪录片。我打赌肯定会提到他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喝咖啡的习惯,还有他工作室里那个据说装了”洛杉矶所有黑暗面”的铸铁保险箱。上个月《电影手册》采访他的御用音效师,透露《双峰》里那些令人不安的嗡嗡声其实是把蜂鸣器塞进了钢琴共鸣箱——这种偏执狂级别的细节控,大概只有4K画质才配得上。
记得有次在巴黎的电影资料馆看《妖夜慌踪》胶片版,前排坐着个穿兔子玩偶服的怪人,散场时才发现是林奇的超级粉丝。不知道明年在上海,会不会遇到举着《史崔特先生的故事》里那个氧气瓶的观众?毕竟在林奇的宇宙里,最普通的乡村公路都可能突然拐进异次元。这次电影节选在六月也挺妙,梅雨季的上海,潮湿空气里漂浮的灰尘在影院光束中跳舞的样子,说不定正暗合了《内陆帝国》里那些在电视机雪花点中蠕动的微生物。
我已经能想象散场后观众们的样子:有人盯着自己手掌纹路发呆,怀疑生命是场楚门秀;有人反复检查咖啡杯底有没有可疑污渍;更多人会像我当年看完《双峰:与火同行》那样,在便利店暖柜前犹豫要不要买樱桃派。林奇总说”电影应该像梦境一样不讲道理”,现在这些梦境就要裹着4K分辨率的外衣来敲打我们的视网膜了。建议主办方在影院门口放个心理医生值班——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那种让现实出现裂缝的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