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朱一龙获北电“学院奖” 感恩母校栽培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朱一龙在北电校园被围观拍摄时,他正在经历什么?
那天阳光正好,朱一龙穿着简单的白T恤站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园里。他举起手机,对着镜头露出标志性的温和笑容。这张看似普通的自拍背后,却围着一圈又一圈举着手机的路人——有人踮着脚尖,有人侧着身子往前挤,还有人干脆站在了花坛边缘。这个魔幻的场景很快在微博炸开了锅,网友@电影爱好者小张调侃道:”现在每次开会发言紧张,我就想想朱老师被三百人围观自拍的场面,突然觉得自己的尴尬不值一提。”
这个充满戏剧性的时刻,发生在朱一龙凭借《河边的错误》获得北电”学院奖”电影表演奖的当天。与他一同获奖的还有在《涉过愤怒的海》中贡献炸裂演技的黄渤。有意思的是,这两位校友不约而同都在社交平台发文感谢母校培养。黄渤写道:”二十年了,还能被母校记得,是最大的幸福。”而朱一龙则配上那张”万众瞩目”的校园照,配文简简单单:”回家。”
《河边的错误》里那个阴郁偏执的马哲,和现实中这个被围观时依然从容的朱一龙形成了奇妙反差。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在人群最拥挤的时刻,他调整自拍角度的手指都没抖一下。影视博主@幕间休息分析道:”这让我想起他在《人生大事》里给逝者整理遗容的戏份,那种全神贯注的劲儿如出一辙。专业演员的信念感不是演出来的,是骨子里的习惯。”
获奖名单公布后,关于朱一龙表演细节的讨论突然多了起来。知乎上”如何评价朱一龙在《河边的错误》中的表演”的问题下,获得高赞的回答提到一个细节:马哲在河边发现尸体时,先是瞳孔剧烈收缩,接着喉结上下滚动三次,最后左手无意识地揪住了右手指关节。这种层层递进的生理反应设计,被中戏教授在讲座中拿来当教材案例。
而黄渤在《涉过愤怒的海》里的表演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那个为女儿复仇的父亲在暴雨中嘶吼的七分钟长镜头,被网友截成动图反复传播。有观众在豆瓣写道:”黄渤青筋暴起的脖颈和糊满雨水的脸根本不需要台词,看完这场戏我手心全是汗。”据说这段戏拍摄时,现场工作人员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比起这些演技高光时刻,朱一龙那张出圈的路透照反而展现了演员更真实的一面。照片里他身后的人群中,有个穿红衣服的女生笑得特别开心,后来被粉丝认出是北电摄影系的学生。她在超话里透露:”当时朱学长主动问我们要不要合照,还说别挤到后面的同学。结果人越聚越多,他就开始自嘲说这下真要上热搜了。”
这种带着烟火气的互动,意外打破了公众对实力派演员的刻板印象。微博话题#当演员被围观时在想什么#下面,有人发了朱一龙早年跑龙套时在横店被当成群演赶出镜头的旧照,配文:”从无人问津到水泄不通,他走过了十五年。”这条微博获得了两万多转发,很多人感慨”这才是真实的演员成长史”。
颁奖礼后的采访中,有记者问朱一龙对”社死现场”的看法。他笑着摸了摸鼻子:”其实演员本来就活在镜头下,北电的师弟师妹们举手机的样子,和我拍《叛逆者》时监视器后面的人没什么不同。”顿了顿又补充,”当然,如果你们下次能站得整齐点,我的自拍构图会更好看。”台下顿时笑成一片。
或许这就是当代观众喜欢实力派演员的原因——他们既能贡献教科书级的表演,又能在突如其来的网络狂欢中保持恰到好处的幽默感。就像某位网友说的:”看黄渤演戏会哭,看朱一龙获奖会笑,这种切换自如的体验,比爆米花电影带劲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