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以美之名》制片人张颖访谈:无界限的专业精神

《以美之名》制片人张颖访谈:无界限的专业精神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七年磨一剑:与《以美之名》的破局之路
“人生不能被定义”——这句话不仅是《以美之名》的核心主题,更是张颖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2018年,当这位曾经的央视电影频道制片人决定涉足整形医美题材剧集时,业内几乎找不到任何可参考的案例。七年后的今天,《以美之名》在优酷独播,北京、东方、浙江三大卫视联合播出,成为国内首部聚焦整形医美行业的都市剧标杆。
《以美之名》制片人张颖访谈:无界限的专业精神-1
“最初我们想改编一部小说,但版权费高得离谱。”张颖回忆项目启动时的困境。面对题材稀缺性,这位没有专业编剧训练的制作人做出了大胆决定——原创剧本。她花了三个月搜集资料,从整形医院的日常到医美事故的法庭案例,甚至跟踪观察求美者的心理变化,最终完成30页的剧情梗概。首集剧本交到总监制俞白眉手上时,虽然存在明显的新手错误,但其中真实的行业细节和鲜活的人物塑造获得了认可。”我们打破了行业常规,没有固定编剧团队,而是在全行业寻找最适合这个题材的创作者。”这种近乎偏执的追求,最终成就了被业内称为”医疗剧新高度”的作品。
剧中姚晨饰演的整形医生面对伦理困境时的职业抉择,贾静雯扮演的资深医师与年轻从业者的理念冲突,都跳出了传统医疗剧的框架。一场关于”网红脸”审美标准的辩论戏,直接呈现了手术台上医生与求美者的价值观碰撞;而某个角色因过度整形导致心理崩溃的支线,则巧妙带出了社交媒体时代的外貌焦虑。这些情节背后,是制作团队对三十余位整形医生、近百位求美者的深度访谈。
《以美之名》制片人张颖访谈:无界限的专业精神-2
张颖的职业轨迹本身就是”不设限”的注脚。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毕业后,她在央视电影频道从《中国电影报道》的制片做起,到操刀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三大电影盛典。2015年突然放弃体制内稳定工作,赴南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研究科技与艺术结合。”在《校花与学神》《来吧!灰姑娘》这些综艺之后,很多人觉得我会定型,但我想试试电影的深度叙事。”这种”归零心态”让她先后进入壹心娱乐参与影视全流程,又在开发了《中国乒乓之绝地求生》,最终在剧集领域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以美之名》的拍摄现场常出现专业医生驻组指导的奇观。某场隆鼻手术戏,医疗顾问坚持要求演员持械姿势精确到毫米;而表现医美事故的段落,剧组甚至请来法医还原真实的医疗鉴定过程。这种近乎苛刻的专业追求,让这部剧在医学细节上经得起推敲,也使得”整形医生”这个常被妖魔化的职业得以祛魅。张颖提到一个细节:有场戏原本设计医生为讨好顾客降低手术标准,在专业顾问坚持下改为医生据理力争拒绝不合理要求,”这才是行业真实的专业尊严”。
《以美之名》制片人张颖访谈:无界限的专业精神-3
从央视盛典到综艺真人秀,从电影开发到长篇剧集,张颖的跨界并非盲目跳跃。”所有内容形式的本质,都是在探讨人生的可能性。”她引用马克思·韦伯的”意义之网”理论解释这种选择逻辑。在《以美之名》某个未播片段里,女主角对镜自问:”是我选择了改变容貌,还是这个时代在替我选择?”这句台词恰似张颖职业生涯的隐喻——当行业习惯给创作者贴标签时,她选择主动打破所有定义。
七年项目周期里,张颖经历了合作伙伴退出、平台观望、疫情中断等各种危机。最艰难时,整个团队只剩她一人坚持推进。”境由心转,制片人就是要在服务者、管理者、救火队员这些角色里随时切换。”这种韧性最终让《以美之名》没有沦为猎奇题材,而是成为引发社会讨论的现象级作品。正如剧中那句点睛台词:”美不该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件,而应是照亮差异的火把。”这或许也是张颖想通过七年坚持传递的创作态度——在趋同的时代里,保留说”不”的勇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飞猪电影院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ovie.toodiancao.com/11372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