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困牛山》原声版(HD1080P/3.2G-MKV)资源分享网盘高清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红军战士的最后一跃:银幕重现困牛山上的生死抉择
“砰!”一声枪响划破困牛山的寂静,子弹擦着红军战士王二狗的耳边飞过。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耳朵,指尖沾上了血迹。身后是步步紧逼的国民党追兵,前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怀里还抱着个吓哭了的当地娃崽。这是电影《浴血困牛山》里最揪心的场景之一,也是1934年真实发生在贵州石阡县的那场生死抉择的银幕再现。
剧组为了还原当年的地形,专门把拍摄地选在了困牛山原址。那些陡峭的山路现在走起来都让人腿软,更别说当年红军战士还扛着枪弹、带着伤员。导演赵建平说有个镜头拍了十七遍——就是红军战士集体转身面向悬崖的那一幕。不是演员演得不好,而是每次拍到一半,现场的工作人员就哭得没法继续。有个当地群众演员演着演着突然跪下了,他说他爷爷当年就是被红军从枪口下救出来的老百姓。
影片里有个细节特别戳人心窝子。炊事班长老马背着的铁锅被子弹打穿了个洞,他一边跑一边从怀里掏出最后半把炒面,分给身边的小战士。这可不是编剧瞎编的,军事作家柳建伟在档案馆里扒拉出当年幸存者的口述记录,里头真记着这么件事。老马的原型后来跳崖时还死死抱着那口破锅,当地老百姓收尸时发现,锅底刻着”革命成功”四个歪歪扭扭的字。
90岁的郑立冰老爷子看电影时,手里的纸巾就没干过。老人参加过抗美援朝,银幕上子弹呼啸的声音让他条件反射地缩脖子。他说最让他破防的是红军战士排着队往悬崖下跳的镜头——没有一个人犹豫,就像平时出操列队一样整齐。有个小战士跳之前还回头笑了笑,那笑容让老爷子想起自己牺牲在朝鲜的通讯员。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的专家特意提到影片里”红围巾”的设定。被围剿的红军其实早就断粮断药,但卫生员小梅始终留着条红围巾。直到跳崖前一刻,她把围巾系在了悬崖边的树杈上。这个情节来自当地县志记载,后来老百姓确实在崖边发现了半截红布条。现在去困牛山烈士陵园,还能看见仿制的红布条在风中飘,像当年那些年轻的生命在招手。
文艺评论家陈先义讲了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剧组找来的群众演员里,有个戴眼镜的中学历史老师,他演国民党军官时死活说不出一句狠话。后来才知道,他太爷爷就是被红军从刑场上救下来的,家里祖训是”见着穿红军装的要当恩人待”。最后导演只好让他改演给红军送红薯的老乡,结果这场临时加的戏成了全片最催泪的片段之一。
影片结尾处,上百名战士集体跳崖的画面没用电脑特效,全是实拍。演员们腰上拴着保险绳,在悬崖边反复排练了半个月。有个年轻演员说,每次站到崖边腿就抖得停不下来,真不知道当年红军是怎么义无反顾跳下去的。这段戏拍完,整个剧组自发在崖边列队默哀了十分钟,烧纸钱的烟灰飘得老高。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特别提到影片里”哑巴叔”这个角色。这个不会说话的老兵原型是红六军团的司号员,跳崖时军号都摔变形了还攥在手里。电影里设计了他用军号吹安眠曲哄娃娃的桥段,其实历史上司号员确实在跳崖前奏过一曲,不过吹的是《国际歌》。这个改动让知道这段历史的人看得心里更不是滋味。
现在去困牛山,还能在崖壁上找到当年子弹留下的弹孔。当地老人说下雨天有时能听见军号声,也不知是风声还是幻觉。《浴血困牛山》剧组在山脚下种了三百多棵松树,每棵树下都埋着颗从拍摄地捡来的子弹壳。这些树现在长势正好,远远望去就像当年那支宁死不屈的队伍,依然屹立在黔东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