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magnet磁力链接资源高清版(HD720P/3.4G-MP4)百度云网盘国语中字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随着《哪吒之魔童降世》宣布将在2025年春节档与观众见面,猫眼专业版上的超过63.2万人想看的数字为这部电影的重返大银幕增添了期待的色彩。六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以黑马姿态亮相,斩获50.35亿票房成绩,位居中国内地影史票房第4位,成为一个票房奇迹。然而,在最初上映前,观众对导演饺子呈现的哪吒形象并不买账,认为哪吒形象颠覆,太丑。这种观众对于动画电影角色造型的苛刻要求是一个深层问题,也令动画创作者们深感困扰。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我们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的陆嘉宁副教授共同探讨。在讨论中,陆教授指出观众对动画角色美型的追求在三维动画中尤为突出。他提到,观众在欣赏二维动画时,能够意识到二维漫画的独特语法和变形特点,因此对于二维动画中的角色形象变形并不抱有过高的审美要求。然而,对于三维动画而言,由于其更接近于生活中的视觉印象,观众更注重角色和场景的现实感。因此,观众对于三维动画中角色形象的审美要求相对更高,更倾向于现实感和“美型”。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产动画电影受到了泛二次元审美的影响,导致了对于美型角色的追求。许多知名游戏中的美型角色对后续三维动画创作者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使得大眼睛、尖下巴等特征成为了角色形象的标配。这种审美趋势使得国产动画电影在角色形象上缺乏创新和多样性,导致观众对角色形象的审美趣味变得单一。然而,观众对于“美型”审美的追求,也使得一些尝试差异化审美的作品遭受了批评,例如《雄狮少年》《深海》《长安三万里》等。
陆教授认为,对于艺术创作,应该推崇独特性和个性化,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美型”。以法国动画为例,通过漫画感的角色造型加强了故事中的荒诞喜感和讽刺夸张。在当代社会中,对于“美型”审美的单一追求已经使人们丧失了对多样性和个性的欣赏能力。对于国产动画电影的未来创作,应该更加包容和多元化,鼓励尝试不同风格和形象的创作,这样才能真正让国漫崛起,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