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座谈会:王劲松、王丽坤谈表演心得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阵地》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的项目,其核心价值在于填补了抗战题材中“文化抗战”的叙事空白。这部剧集采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文化抗战”双核叙事,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文化战略与统战智慧,还强调了文化认同与精神坚守作为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石。历史背景上,它首次以全景式的方式呈现了桂林文化抗战的影像史诗,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窗口。
主创团队在创作过程中面临了诸多挑战。总制片人严从华坦言,这是他压力最大的一部戏,原因在于题材的宏大、人物的众多以及史料的繁杂。编剧钱林森从最初的畏难拒接到后来的激情投入,创新性地采用了“纪录片线性叙事与焦点事件戏剧化”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使得剧本在塑造百位名人群像的同时,保持了“形散神不散”的艺术效果。导演高希希则进行了大量的二度创作,其导演阐述文档厚达九十余页,显示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史料支持方面,夏衍、郭沫若等历史名人的后代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并高度评价剧集“塑造了最完整先辈形象”,这为剧集的历史真实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角色塑造上,演员们通过深入研究和精心演绎,为人物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王劲松在饰演郭沫若时,不仅深入研究了角色的历史背景,还力求超越公众对郭沫若的碎片化印象,展现其作为文化旗手,团结文艺界抗战的卓绝贡献。王丽坤在饰演安娥时,注重平衡角色的“刚与柔”,既展现了安娥作为革命者的智慧果敢,又传递了她作为创作者的生活温情。刘劲为了贴近周恩来的形象,坚持减肥,并在表演中力求传递其“如浴春风”的君子之风及智慧、温度的领袖气质。张博在塑造田汉这一角色时,通过研究其作为戏剧改革者和前线记录者的经历,构建了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形象,让观众对国歌词作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社会评价方面,这部剧集得到了官方和专家的高度认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奕君对其重大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业内顶级专家如仲呈祥、李京盛、高长力、康伟、李胜利等也纷纷发表高度评价,认为这部剧集在历史还原和艺术表现上均达到了较高水准。播出时机上,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这使得《阵地》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
现实价值方面,《阵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斗志和强大的文化力量。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剧集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激励当代年轻人传承民族精神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它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和爱国主义教育课,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远影响。
通过《阵地》,观众可以看到抗战时期文化工作者如何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坚守阵地,用笔和纸作为武器,捍卫民族尊严和文化血脉。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坚守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基石。这部剧集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深刻历史启示和现实价值,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思考历史与未来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