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今日影评:刘劲追忆抗战电影史诗

今日影评:刘劲追忆抗战电影史诗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卢沟桥畔的枪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随后,日军悍然炮轰宛平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驻守在此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在佟麟阁将军“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号召下,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这座有着八百年历史的古桥,从此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当时传唱的《卢沟桥歌》中“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的歌词,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守军誓死卫国的决心。
卢沟桥的硝烟尚未散尽,日军的铁蹄便继续向南推进。一九三八年春天,在山东南部的台儿庄,一场决定战争走向的战役正在上演。这场战役被后世称为“抗战以来最辉煌的胜利”。当时,日军板垣师团和矶谷师团企图在台儿庄会师,进而直取徐州。中国军队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展开了殊死抵抗。台儿庄城墙在双方反复争夺中几度易手,城内巷战尤为惨烈。池峰城师长率领的第三十一师在伤亡超过七成的情况下,仍坚守阵地。面对日军的坦克和重炮,中国士兵以血肉之躯相搏,有的战士身绑手榴弹,钻入日军坦克底下与之同归于尽。经过半个月的激战,中国军队以伤亡三万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一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首次重大胜利。
今日影评:刘劲追忆抗战电影史诗-1
就在台儿庄战役两年后,华北战场上又一场大规模战役改变了抗战的态势。一九四零年,日军在华北地区推行“囚笼政策”,通过修建碉堡、封锁沟、公路网等手段,企图分割抗日根据地。为打破这一困局,八路军在彭德怀、左权等将领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百团大战。这场战役历时三个半月,参战兵力达一百零五个团,故得此名。八路军战士在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以简陋的装备破坏正太铁路、平汉铁路等交通要道,拔除日军据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百团大战不仅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战场的重要作用。
这些战役虽然时间、地点、规模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共同精神特质。从卢沟桥头“寸土不让”的坚守,到台儿庄城内“与阵地共存亡”的决绝,再到华北平原上灵活机动的破袭战,无不彰显着中国军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这种精神不仅存在于高级将领身上,更体现在千千万万普通士兵的行动中。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姓名,但正是他们的牺牲,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今日影评:刘劲追忆抗战电影史诗-2
通过《七七事变》《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等影片,后人得以窥见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这些作品不仅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更传递着民族精神的火炬。银幕上,我们看到佟麟阁将军在殉国前仍指挥若定,看到台儿庄守军与日军逐屋争夺,看到八路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这些画面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英雄的礼赞。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传承那份在民族危亡关头迸发出来的勇气与担当。
八十多年过去了,卢沟桥上的石狮依然静静伫立,台儿庄的古运河依旧缓缓流淌,华北平原上的铁路早已修复如初。但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在和平年代重温这段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任何挑战与困难,只要保持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这种在战火中淬炼而成的民族气节,至今仍是激励我们坚定前行、开创未来的宝贵精神力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飞猪电影院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ovie.toodiancao.com/12060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