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涛执导《武汉1938》电影正式开机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电影《武汉1938》已经正式开机,这部影片将镜头对准了1938年那个风雨飘摇的武汉,这座城市在全面抗战的烽火中,一度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影片选取了武汉沦陷前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通过一群小人物的坚守与抗争,展现那个时代普通人在国难当头时的勇气与希望。影片由武汉塞娅星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出品,导演郭洪涛与编剧王琳携手,试图用影像还原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记忆。
1938年的武汉,是中国抗战史上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城市。随着南京的陷落,国民政府迁都至此,武汉成为战时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也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据点。这座城市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界人士、新闻工作者、艺术家和爱国青年,他们用笔、用歌声、用行动,在这片土地上播撒抗日的火种。影片正是以这一时期为背景,聚焦于两个特殊的群体——《新华日报》的编辑记者和活跃在街头的儿童剧团,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武汉在沦陷前那段充满紧张、动荡却又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岁月。
《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机关报,在武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影片中,以史可饰演的角色为代表的编辑记者们,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坚守新闻理想,传递抗战声音。他们不仅要面对日军的空袭威胁,还要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媒体的独立与良知。这些报人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记录历史,唤醒民众,成为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旗帜。他们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设备简陋,随时面临生命危险,但正是这种在绝境中的坚持,彰显了知识分子在民族存亡关头的责任与担当。
与《新华日报》的成年人们并肩作战的,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孩子——儿童剧团的成员们。这些本该在课堂读书、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孩童,因为战争而提前长大。他们走上街头,演唱抗日歌曲,表演救亡戏剧,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王森浩饰演的青年演员在片中与这些孩子们有着密切的互动,展现出在战火中依然绽放的纯真与勇气。儿童剧团的存在,不仅为沉重的战争氛围注入了一丝生机,更象征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
影片另一个重要的叙事线索是国际友人白求恩大夫在武汉的经历。作为中国人民熟悉和敬仰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在1938年初确实曾途经武汉,前往延安。在武汉短暂停留期间,他目睹了这座城市的抗战热情,也与当地各界人士有过交流。影片将白求恩与《新华日报》编辑、儿童剧团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种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国际视野的融入,使得影片不仅是一部关于武汉、关于中国的抗战记忆,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战争中守望相助的温暖叙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决定采用武汉本土方言作为主要表演语言。这一艺术选择不仅增强了影片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真实感,更是对那段历史的文化还原。方言的运用能够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1938年武汉的市井气息,听到那个时代普通武汉人的声音。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今天,这种对方言的坚持,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一种尊重与传承。
从制作层面看,导演郭洪涛和编剧王琳的合作令人期待。郭洪涛导演在历史题材创作方面有着丰富经验,而编剧王琳则擅长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主演史可作为实力派演员,其深厚的表演功底必能为影片增色不少。青年演员王森浩近年来在多部作品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除了《武汉1938》,其出演的都市剧《有戏》也已完成拍摄,显示出他在不同类型角色上的探索与突破。
《武汉1938》不同于传统战争片对宏大战场场面的侧重,而是将视角投向战争中的文化坚守与人性光辉。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武汉聚集了全国各地的文化精英和普通民众,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参与抗战,保卫家园。影片通过报人、儿童和国际友人群像的塑造,展现了一种在绝境中依然不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存在于1938年的武汉,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的精神底色。
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这样一部聚焦地方历史、采用方言表演的影片,既是对集体记忆的一种修复,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自信表达。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不仅是王侯将相的宏大叙事,也是普通人在特殊年代的选择与坚守。当银幕上响起武汉方言,当那些被遗忘的历史细节被重新唤醒,观众得以穿越时空,感受那个特殊年代武汉人的呼吸与心跳,理解他们为何在城将破、国将危的时刻,依然选择坚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