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归队》座谈会:新时代东北抗联精神新篇章

《归队》座谈会:新时代东北抗联精神新篇章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九月的北京,一场关于电视剧《归队》的创作座谈会如期举行。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首都视听产业协会承办的这次会议,汇聚了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主创代表、媒体代表等百余人。这场规模盛大的研讨会,围绕一部以“十四年抗战”史观为基础创作的电视剧展开深入探讨,折射出抗战题材文艺创作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轨迹。
《归队》的创作团队深入东北抗联旧址进行采访调研,以一手史料为蓝本,构建了以鲁长山为首的东北抗联小队经历“突围、失散、寻找、重逢”的艰难历程。这部剧作不仅展现了东北抗联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卓越贡献,更着力弘扬不畏艰难、历久弥新的“抗联精神”,以期激励当代人勇担使命、奋勇前行。在历史观层面,该剧坚定立足于“十四年抗战”史观,这一历史视角的确立,使得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得以更加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归队》座谈会:新时代东北抗联精神新篇章-1
在艺术表达上,《归队》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突破。该剧摒弃了传统抗战剧的宏大叙事框架,转而聚焦一个普通六人抗联小队的战斗与生活,用真挚笔触还原人物的血肉之躯,突出人性复杂灰度中的光辉。多线索平行时空叙事的运用,增强了故事的丰富性与层次感;在主题视角、人物塑造、美学表达等方面的探索,则为抗战题材剧集提供了崭新的艺术范本。这种从“明星中心制”向“剧本中心制”的转变,体现了创作理念的深刻变革,也是对艺术规律与文化根脉的理性回归。
主创团队对这部剧作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诠释。饰演鲁长山的胡军强调,剧集采用“平视”视角展现普通战士的挣扎与信念,使人物更加真实有温度。袁姗姗饰演的兰花儿则承载着“找希望”的剧集核心,展现了普通人在家国责任下的信仰与成长历程。编剧高满堂追求将自身融入历史境遇,触摸真实灵魂,超越“故事工匠”层面;导演臧溪川则旨在让观众触摸历史,展现真实人在战争中的勇气与希望。这些创作理念的碰撞与融合,共同塑造了《归队》独特的精神气质与艺术品格。
《归队》座谈会:新时代东北抗联精神新篇章-2
专家学者们对这部剧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李京盛将其总结为“三个回归”——回归历史、艺术、人性;高长力指出“归队”的双重象征意义,既是战士归队,也是抗联寻找党中央的过程,认为抗战题材仍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尹鸿强调环境塑造英雄,细节描写感动观众;赵彤则称赞剧集为抗联题材增添了新的主人公群体,是对人民英雄的深情致敬。这些评价从不同维度揭示了《归队》在历史叙事与艺术表达上的突破性意义。
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的平衡上,《归队》通过精细的细节描写与环境塑造,增强了历史真实感,在尊重艺术规律与类型化表达之间找到了新的路径。这种创作实践,为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如何既忠于历史本质又符合艺术规律提供了有益借鉴。与此同时,该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时代与观众,深耕红色文化资源,树立精品意识,体现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归队》座谈会:新时代东北抗联精神新篇章-3
《归队》的社会影响与意义不仅限于艺术层面。它以开拓性叙事和人性化表达,推动了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文化多元化、价值多样化的今天,这种以真实历史为基础、以艺术创新为手段、以精神传承为归宿的创作实践,为主流价值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通过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产品,《归队》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使抗联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归队》的创作经验对当前电视剧创作具有启示意义。它表明,红色题材作品要实现有效传播,既需要坚守历史真实的内核,又要在艺术表达上勇于创新;既要弘扬主流价值,又要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既要尊重艺术规律,又要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这种创作理念的转变,反映了中国电视剧行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积极探索,也为同类题材的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飞猪电影院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ovie.toodiancao.com/12019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