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暂停键》专场:女主角谈女性力量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电影《爱的暂停键》选择在九月五日与全国观众见面,这部聚焦女性内在困境与自我重建的作品,由来自冰岛的导演兼编剧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执导。她以冷静却不失温情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既私人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女主角玛利亚由赫尔加·古莲饰演,这位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得主,以其精湛而富有层次的表演,将一个游走于崩溃与觉醒之间的女性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影片的核心并非止步于展现困境,而在于如何从泥泞中脱身,完成一场指向自我的救赎。玛利亚身陷婚姻的疲惫感、工作的重压以及与孩子关系的紧张之中,她的生活仿佛被按下了重复键,日复一日地消耗着她。然而,电影并没有将她塑造成一个纯粹的受害者,而是呈现了她的复杂性与主体性——她会犹豫,也会爆发;会脆弱,也会尝试反抗。这种未被粉饰的真实感,使得角色更容易抵达观众内心,甚至带来一种“照镜子”般的冲击。许多提前看过影片的观众表示,从中看到了某个时刻的自己,那种被精准捕捉的情感细节,锋利如手术刀,剖开了日常生活的表象。
影片通过女性视角,对现代亲密关系进行了细致的解构。它探讨的不仅仅是他人的爱,更是个体如何自处、如何建立自我认同的深层命题。“爱人先爱己”这一中心思想,并非一句轻飘飘的口号,而是贯穿于玛利亚每一步挣扎与选择之中。她所面临的挑战,既是个人化的,也折射出更为广泛的社会结构性压力——女性如何平衡多重社会角色,如何在不完美的关系中寻找自己的声音,以及如何打破代际传递的情感模式。
关于母爱与创伤的探讨,是影片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维度。在提前放映后的交流中,主演赫尔加·古莲分享了她对角色家庭关系的理解。她认为,玛利亚的母亲并非不爱女儿,而是深受自身局限,不懂得如何表达爱,这或许是一种代际创伤的无声延续。但与母亲那一代人的沉默与回避不同,玛利亚选择了面对,尽管过程伴随着痛苦与笨拙,但她试图理解过去,并努力不让同样的模式在自己与孩子之间重演。这一诠释,为角色增添了令人心碎的厚度,也让她的抗争更具力量。
该片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历时七年的坚持。筹备过程中,团队数次面临资金中断的困境,但主创团队对故事的信念支撑着项目最终完成。赫尔加·古莲为贴近角色,不仅与导演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度交流,两人还合作拍摄了一部电影短片作为预热和磨合。她撰写了详尽的角色创作笔记和人物小传,从内在逻辑到外部行为,构建起一个可信的生命轨迹。这种创作上的严谨与投入,最终在银幕上得到了回报。
影片于八月七日和八日在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了特别提前放映活动,女主角专程从挪威来到现场,与中国观众进行面对面交流。活动现场反响热烈。中国青年导演韩夏作为嘉宾出席,并给予高度评价,她特别指出,当前银幕上如此真实、复杂且不被完美滤镜所修饰的女性形象十分稀缺,这部电影的出现显得尤为珍贵。早期口碑一致认为,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情感上的叩问与疗愈,它给予观众的并非标准答案,而是一面镜子,以及一份直面生活、重新开始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