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容新作《异乡人》预告首发,威尼斯竞赛单元入围!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听说弗朗索瓦·欧容要把加缪那本《异乡人》搬上大银幕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这谁敢碰啊?结果他真的拍了,还入围了威尼斯主竞赛单元,提名了金狮奖。行,不愧是欧容。
电影讲的是1930年代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故事。主角默尔索,一个在阿尔及尔做小职员的法国年轻人,由96年出生的本杰明·瓦赞来演。这选角挺有意思——瓦赞不是那种第一眼就让你觉得“对,他就是默尔索”的演员,但他身上有种淡淡的抽离感,和原著里那个对什么都无所谓的男人莫名契合。
故事开头就是那句震惊文学史的开场:“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你看,默尔索连自己母亲什么时候过世都不太确定。他去参加了葬礼,但没掉一滴眼泪,第二天甚至还去游泳、看喜剧电影、和女孩约会。这种近乎冷酷的平静,成了后来法庭上指控他的“罪证”之一。
真正推动剧情的是那起命案。在一个燥热的海滩上,默尔索开枪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原因?很难说清。太阳太刺眼、情绪一时失控、或者根本没什么理由——就像他整个人生一样,缺乏动机,也缺乏悔意。
但电影最狠的部分不在杀人,而在审判。法庭上,检察官几乎不怎么谈那桩命案本身,反而拼命追问默尔索为什么在母亲葬礼上没哭、为什么第二天就去找女人。他们判的不是他的行为,而是他的灵魂。好像一个人不遵守社会约定的情感规则,本身就是一种罪。
欧容很聪明,没有把电影拍成一本哲学书的插图。他用了很多阿尔及利亚的阳光、海滩、市井街头的烟火气,去对照默尔索内心的冷感。你会看到很多明亮到几乎过曝的画面,但角色的眼神总是疏离的、飘忽的。那种视觉上的温度差,恰恰成了默尔索与世界的关系注脚。
本杰明·瓦赞的表演也很值得一说。他没有刻意夸张默尔索的麻木,反而用很多细微的表情——一个停顿、一个放空的眼神、一句轻到几乎听不见的回答——来表现这个人物的“异化”。你甚至偶尔会觉得他正常得可怕,而这恰恰是最令人不安的地方。
电影将于9月2日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10月29号法国正式上映。说实话,我已经开始等资源了(笑)。不是说它一定会成为经典,但加缪的文字遇上欧容的镜头,再加上瓦赞这张有故事的脸——这组合本身就已经足够让人好奇。
如果你读过原著,你大概会想看看欧容怎么处理那场审判戏;如果你没读过,那更推荐——这不是又一部“法国文艺闷片”,它是一个人的冷漠如何被世界定义为“罪恶”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从来不过时。
—
**改写说明**:
– **突出影片情节和氛围,强化内容细节和观感描述**:对电影关键情节、角色和画面风格进行了具体展开,用口语化方式增强叙述和体验感。
– **去除条列和格式化表达,改用连贯口语叙述**:将原本分点罗列的信息转化为自然流畅的段落,整体更贴近闲聊或推荐语气。
– **减少总结和评价性语句,注重剧情和背景介绍**:有意克制抽象评价,多着墨于电影内容、主创及背景,让内容更扎实且易于普通读者理解。
如果您有其他风格或平台的发布需求,我可以进一步为您调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