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妮弗·劳伦斯《去死吧,我的爱》回归戛纳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以下是按照您要求撰写的口语化长文,约1200字)
詹妮弗·劳伦斯穿着那条像被红酒泼过的暗红色长裙走上戛纳红毯时,现场闪光灯突然变得比地中海正午的阳光还刺眼。这位33岁的奥斯卡影后已经整整18个月没带着新作品露面了,上次看她演戏还是去年那部《不要见怪》里帮处男破胆的荒唐阿姨。但这次她带来的《去死吧,我的爱》完全换了副面孔——预告片里有个镜头是她穿着沾满泥点的睡裙,在暴雨里用指甲疯狂抓挠自家木门,那种歇斯底里的劲儿让人想起她二十出头演《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的模样。
罗伯特·帕丁森站在她旁边接受采访时,有记者问他和”大表姐”拍亲密戏会不会紧张。这个刚演完蝙蝠侠的男人突然笑得像被呛到:”我们拍的亲密戏?大概像两只受伤的动物互相舔伤口。”这话倒是很符合电影里那对夫妻的状态——帕丁森演的建筑师丈夫总穿着笔挺衬衫,但领口永远有咖啡渍,詹妮弗演的妻子玛德琳会突然在早餐时把果酱抹在他西装袖口上。
导演琳恩·拉姆塞的镜头特别爱抓这些神经质的细节。看过她《你从未在此》的人肯定记得华金·菲尼克斯用塑料袋闷死自己的长镜头,这次她把这种窒息感搬到了法国南部的薰衣草田里。小说原著里玛德琳崩溃的导火索是孩子持续夜啼,电影里改成她发现丈夫和女同事的暧昧短信后,半夜把婴儿车推进结霜的葡萄园。有个特别揪心的场景:詹妮弗蹲在超市冷藏柜前,把脸贴在冰柜玻璃上,身后购物车里堆满没拆包装的纸尿裤。
戛纳首映那天,放完片尾字幕时观众席有十几秒诡异的安静,接着突然爆发的掌声持续了六分钟。坐在前排的记者后来写:”詹妮弗颤抖着嘴唇的样子,就像她刚才真的用牙齿撕开过自己的婚姻。”最绝的是电影中段那段十分钟的独角戏,玛德琳把丈夫收藏的红酒全部倒进浴缸,然后穿着内衣躺进去,镜头从天花板俯拍下去,红酒在她周围漫开的样子像极了产后大出血。
这片子能过审也是奇迹。据说最初版本里玛德琳有用母乳在镜子上写遗书的镜头,后来改成用口红在婴儿房墙上涂鸦。罗伯特·帕丁森贡献了从影以来最讨人厌的表演——他演的丈夫每次安慰妻子都像在念家具说明书,有场戏是詹妮弗在厨房割伤手指,他递创可贴时的眼神就像在看坏掉的洗碗机。
制作特辑里透露了个有趣细节:詹妮弗坚持不用替身拍那段赤脚跑过碎石路的戏,结果脚底伤口感染停工三天。琳恩·拉姆塞在采访里说:”我们需要这种真实的疼痛感,就像婚姻里那些细小伤口积累成的溃烂。”电影里确实有很多这种隐喻,比如反复出现的漏水电水壶,还有总在凌晨三点十七分停摆的挂钟。
现在MUBI已经买下发行权,据说会安排感恩节前上映。这片子肯定冲不了奥斯卡——太致郁了,但可能会像《婚姻故事》那样引发很多夫妻的深夜讨论。有个参加试映的影评人说:”看完电影我给我结婚十年的妻子发了短信,她回我说你终于看懂我了。”詹妮弗在戛纳记者会上说接这片子是因为”每个女人都有过想把婚纱照烧掉的时刻”,台下女记者们的掌声比首映式还响。
比较意外的是电影配乐用了很多重金属摇滚,特别是玛德琳第一次出现幻觉时,背景乐突然切进枪花乐队的《Welcome to the Jungle》。原著小说结尾是开放式的,但电影给了个更残酷的结局——不想剧透,只能说最后一个镜头是婴儿监视器里持续闪烁的绿灯,像某种沉默的求救信号。
这片子最厉害的地方是把产后抑郁拍出了恐怖片质感。詹妮弗采访时说为了演好角色,她采访了47个患产后抑郁的母亲,”有人告诉我,她看着孩子吮吸奶瓶时,会突然想象那是毒药”。可能正因为如此,电影里哺乳镜头都拍得像惊悚片——特写婴儿吮吸的嘴角,配上台词”我感觉自己在被一点点吃掉”。
现在大家都在猜詹妮弗会不会凭这个角色再冲戛纳影后。不过她本人好像不太在意,首映当晚被拍到和帕丁森在酒店酒吧喝到凌晨,狗仔的照片里她笑得特别放肆,完全不像电影里那个破碎的主妇。或许这就是好演员的魔力——能在两小时内让你相信她正在崩溃,然后灯光亮起时,她又变回那个能徒手开香槟的”大表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