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百年,青岛影视产业绽放——高质量发展之路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青岛:当电影遇上这座城,故事就开始了
说起青岛,你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啤酒、海鲜和栈桥。但你知道吗?这座海滨城市和中国电影的缘分,比你想象的要深得多。早在1899年,青岛的亨利王子饭店就放起了电影,那时候电影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呢。1935年,胡蝶主演的《劫后桃花》就在这里取景,那可是中国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再到后来的《风云儿女》《父母爱情》,青岛的街巷里弄早就成了银幕上的常客。
这些年,青岛更是成了大片收割机。《流浪地球》系列在这里诞生,带着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疯狂的外星人》让黄渤在青岛的街头巷尾撒欢;《封神》的宏大场景也在这里搭建。算下来,在青岛拍的电影总票房都快400亿了,这数字够吓人吧?2017年,青岛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电影之都”,这可是中国独一份。
为什么导演们都爱来青岛拍戏?你往老城区一走就明白了。红瓦屋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绿树成荫的街道拐个弯就能看见碧海蓝天,这简直就是个天然摄影棚。不用搭景,随手一拍就是电影画面。难怪有人说,在青岛,每个角落都在等着入镜。
要说青岛电影产业的”大本营”,那非得提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不可。2018年建成的这个大家伙,占地170万平方米,里头有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32个置景车间,还有各种高大上的设备。数字影音中心、虚拟制作平台这些听着就专业的名词,在这里都是日常。《流浪地球3》就是在这儿用上了动作捕捉和LED车拍技术,让科幻场景变得触手可及。
这里还创造了不少”中国第一”。《刺杀小说家》是国内第一部完整使用虚拟拍摄的电影,演员们在绿幕前表演,电脑里实时生成奇幻世界。《万里归途》更夸张,为了还原真实场景,1:1搭建了70多栋建筑模型。正在拍的《蛟龙行动》直接搞了个110米长的水池,就为了实景拍摄潜艇戏份。这些听着像好莱坞的操作,现在在青岛就能实现。
青岛发展电影产业可不是光靠硬件。政府是真金白银地支持,《高标准建设青岛影视基地三年行动计划》里写着呢:后期制作企业最高能拿500万补贴,拍微短剧的单部最高奖励100万。到了2025年,优秀电影作品扶持金额能到2000万。这力度,难怪现在青岛聚集了1500多家影视企业,从前期拍摄到后期特效,从道具制作到动画设计,一条龙全齐活。
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公司叫青岛一同向上科技,专门用3D打印技术做影视道具。你想啊,以前拍科幻片找个特殊道具得多难,现在直接打印出来,要啥有啥。这种配套企业越来越多,整个产业就越做越顺。
青岛玩电影还有个聪明做法,就是把拍摄地和旅游景点串起来。比如《抓娃娃》里那个”有余里”,电影一上映就成了网红打卡地。《送你一朵小红花》带火了太平山索道,现在去坐缆车都得排队。青岛还专门开发了电影旅游线路,从1907电影博物馆到历史城区,再到八大关,走一圈就像在电影场景里穿越。
更绝的是把电影IP变成实实在在的体验。《封神》和《流浪地球》的拍摄场景现在都对游客开放,你还能看到《蛟龙行动》里那个实景搭建的潜艇,据说要搞成国防主题的研学基地。这种玩法,让影迷们过足了瘾。
《流浪地球2》拍摄期间,光常驻工作人员就有1.1万人,群众演员用了2.2万人次。这些人要吃要住要消费,带动了多少周边产业?今年”五一”假期,青岛影视主题线路的预订量比去年涨了40%,电影给旅游添了把火。
现在青岛搞电影,眼光已经不止于拍戏了。他们想的是怎么让影视和文旅互相成就,把拍摄场景变成旅游景点,把电影IP变成可以买的商品。听说还在琢磨虚拟现实体验,让游客能”进入”电影里。这种玩法,新鲜又刺激。
从最早放电影的城市,到现在的”电影之都”,青岛用一百多年时间,把自己写进了中国电影的故事里。1500多家影视企业,300多部影视作品,近400亿票房,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创作故事。青岛电影学院和各项人才政策,正在培养和吸引更多电影人。
如今的青岛,早就不满足于当个漂亮的”电影拍摄地”了。它要做的,是一个从创意到制作,从技术到人才,从拍摄到旅游的完整生态圈。在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路上,青岛正在写下属于自己的章节。下次你在电影里看到青岛的风景,别忘了,那不只是背景,更是这个故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