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阿克达拉》北京首映:援疆精神,时代赞歌

《阿克达拉》北京首映:援疆精神,时代赞歌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棉花地里的生命史诗
电影《阿克达拉》的开场镜头就让人挪不开眼——茫茫戈壁滩上,一株瘦弱的棉苗在风沙里倔强地挺着腰。这个画面像把刀子,直接剖开了援疆事业最原始的样貌。导演张忠的镜头特别实在,没有刻意煽情,就是老老实实拍出那种带着粗粝感的真实。这片子6月21日就要在全国上映了,光看预告片里那些新疆的雪山草原和望不到边的棉田,就知道这70天的拍摄没少折腾。
《阿克达拉》北京首映:援疆精神,时代赞歌-1
故事要从六十年前说起。李雪健演的老援疆干部刚来新疆那会儿,住的还是地窝子,就是在地上挖个坑,上头搭点树枝的那种。电影里有个细节特别戳人,他写信给老家媳妇,说新疆的棉花开起来像下雪,结果第二年媳妇真带着孩子来了,看见光秃秃的戈壁滩当场就哭了。这种特别生活化的场景在片子里到处都是,把”献了青春献终身”这句话具象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日子。
杜少杰演的年轻技术员最有看头。这个福建小伙刚来时连棉花苗和杂草都分不清,在维吾尔族老乡阿依古丽家学种地,闹出不少笑话。有场戏特别逗,他非要按书本上的数据浇水,结果把棉田浇成了沼泽地,急得老村长用蹩脚的汉语喊:”知识分子同志,我们这儿下雨靠老天爷!”后来这小子还真琢磨出旱地种植的门道,电影里那场棉花丰收的戏,白花花的花朵铺到天边,配着哈萨克族的鹰笛声,看得人头皮发麻。
《阿克达拉》北京首映:援疆精神,时代赞歌-2
这片子最厉害的是把大时代碾成了具体的人生。比如吴军演的上海医生,为了给牧民接生,在暴风雪里骑马跑了一天一夜,到地方才发现产妇是当年教他认药材的哈萨克族大妈。还有那个从山东来的女教师,在流动课堂里一教就是三十年,她带的维吾尔族学生后来成了棉花育种专家。这些故事线像棉花的根系一样,在地下悄悄缠在一起。
拍摄过程本身就是个传奇。剧组在昌吉州搭的援疆第一代驻地,连搪瓷缸上的掉漆都还原得一模一样。听说为了拍九十年代的阿克苏,他们硬是把现代建筑全用绿布包起来,每天光拆装布景就要三小时。最震撼的是丰收那场戏,导演愣是等到真实棉花吐絮才开机,九百多个群众演员里,有不少就是当年的援疆二代。有个花絮特别动人——李雪健在片场休息时,有个维吾尔族老人认出了他,掏出一张1964年的老照片,里头戴军帽的年轻人竟和老爷子现在的造型一模一样。
《阿克达拉》北京首映:援疆精神,时代赞歌-3
电影里那些民族交融的细节处理得特别自然。不会刻意说”民族团结”的大词儿,就是拍日常——汉族技术员学跳麦西来甫摔个屁股蹲儿,维吾尔族大婶做拉条子非要给上海医生多舀一勺羊肉,哈萨克族小伙用结巴的汉语给援疆干部当翻译。这些鸡零狗碎的生活片段,比什么口号都有力量。
特别要提的是棉花这个意象。从开场那株独苗,到中期试验田里东倒西歪的棉株,再到片尾无人机在棉海上空组成的中国地图,这种作物简直成了生命的隐喻。有个镜头我记到现在:暴风雪夜里,老中青三代援疆人用身体围住棉苗,手电筒的光在雪幕里明明灭灭,像极了那些年援疆事业在艰难中的坚守。
这片子没有把援疆干部拍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会想家,会为孩子的教育发愁,会为职称评定焦虑。有场戏特别真实:李雪健角色在戈壁滩上突然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这个扛了一辈子铁锹的汉子,对着手机哭得像个孩子。这种人性化的处理,反而让奉献精神显得更可贵。
《阿克达拉》的聪明之处在于,它用棉花的生长周期对应了援疆事业的三个阶段——最早是”输血式”援助,就像往戈壁滩上硬栽棉苗;后来变成”造血式”,教当地人自己育种;现在则是”智慧农业”,无人机、滴灌技术全上阵。这种变化被巧妙地缝进了人物的命运里,比如那个总跟杜少杰较劲的维吾尔族小伙,最后成了农业公司的无人机操作员。
音乐也用得妙。没有恢弘的交响乐,就是简单的冬不拉配着劳动号子,在棉田里回荡的时候,莫名让人鼻子发酸。特别是收棉季节的歌舞场面,汉族人跳萨玛舞,少数民族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这种文化交融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影片快结尾时有句台词特别朴实:”我们种的哪是棉花,是命啊。”这句话道出了整部电影的灵魂。那些援疆人把命掰成两半,一半留给故乡,一半种在新疆的泥土里。现在他们的故事终于被搬上银幕,像棉铃在阳光下突然绽开,露出里头温暖的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飞猪电影院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ovie.toodiancao.com/11356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