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天才李爱芬》立项:冷现辉编剧 探讨社会话题

《天才李爱芬》立项:冷现辉编剧 探讨社会话题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那个站在聚光灯下的三台河女人
三台河镇的中年妇女李爱芬要上电视了。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在镇上的菜市场、理发店和小卖部之间来回扑腾。人们交头接耳,有人说她疯了,有人说她终于想开了,更多人则是摸不着头脑——一个每天围着灶台转的普通女人,能有什么非得上电视才能实现的愿望?
《天才李爱芬》立项:冷现辉编剧 探讨社会话题-1
》的镜头就从这里开始切入。编剧的笔触总是能精准地扎进生活的褶皱里,这次他让摄像机跟着李爱芬穿过镇上凹凸不平的水泥路,拍下她晾衣服时踮起的脚尖,拍下她在菜市场为两毛钱跟摊主较劲的固执,也拍下她深夜独自坐在电视机前,眼睛里的光被屏幕映得忽明忽暗的样子。
电视节目的舞台比想象中还要刺眼。李爱芬穿着从镇上百货大楼新买的碎花衬衫,站在聚光灯下显得格格不入。主持人带着职业化的笑容问她:”李女士,您今天来我们节目是想实现什么愿望呢?”镜头推近,能看见她握话筒的手在微微发抖,指甲缝里还留着昨天腌咸菜时没洗干净的姜黄色。
“我想…”她的声音突然卡住了,观众席传来几声轻笑。这个场景莫名让人想起她二十年前站在三台河中学讲台上背课文的样子,那时候同学们也是这样笑的。但这次不同,李爱芬深吸一口气,腰杆突然挺得笔直:”我想让我闺女看看,她妈不只会煮饭洗衣。”
原来她女儿正在北京读研究生,上次回家时说漏了嘴,说室友的妈妈是大学教授,会带女儿去听歌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爱芬记了大半年。现在她站在这里,要参加一档知识竞技节目——题目涵盖天文地理、文学历史,这些她偷偷在女儿旧课本上学来的东西。
节目组的制作人最初以为这是个噱头。他们盘算着”草根逆袭”的收视率,甚至在台本里写好了”感人至深的失败”。但没人料到,这个初中毕业的家庭主妇居然真的答对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简答题,在”《红楼梦》判词对应人物”的环节更是对答如流。镜头扫过评委席,几位常驻嘉宾的表情从戏谑变成惊讶,最后凝固成某种复杂的敬意。
最精彩的冲突发生在第三轮。题目要求分析《第二性》中的女性主义观点,李爱芬突然偏离了标准答案。她没有引用波伏娃的原文,而是说起三台河镇的女人:王婶因为生不出儿子被丈夫打聋了右耳,张姨靠卖早点供出三个大学生却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还有她自己——”我们那儿管这叫认命,但我觉得,能在认命的日子里不认输地活着,可能比书本上的主义更实在。”
演播厅突然安静得能听见空调的嗡嗡声。这段没有被剪进预告片的即兴发言,后来在社交媒体上疯传。有人批评她曲解女性主义,更多人却被这种粗粝的真实打动。就像电影里那个摇晃的手持镜头,跟着李爱芬回到镇上时,观众才发现她家墙上贴满了女儿从小学到大学的奖状,而她的梳妆台上摆着翻烂的《时间简史》和《全球通史》——都是女儿淘汰的旧书。
这片子的妙处就在于,它没把李爱芬塑造成励志符号。我们看到她在节目爆红后依然会为酱油涨价皱眉,会在女儿视频通话时装作不经意地提起”那个节目”。直到结尾,女儿也没有如观众期待的那样突然现身演播厅,她只是给妈妈发了条信息:”妈,我们宿舍都在追你的节目,下月我带她们回家吃你做的粉蒸肉。”
当片尾字幕升起时,你会想起李爱芬在节目里说的最后一段话:”我来这儿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就是想告诉像我这样的女人,我们心里那点不甘心…它不丢人。”摄影机缓缓拉远,电视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那神情既不是胜利的喜悦也不是失败的沮丧,就只是平静,像三台河的水,流了千百年还在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飞猪电影院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ovie.toodiancao.com/113517.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