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莉·波特曼《照片51号》演先驱科学家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娜塔莉·波特曼新片《照片51号》:揭开科学史上最著名的”剽窃”谜团
娜塔莉·波特曼最近真是忙得不可开交。刚在盖·里奇执导的《青春之泉》里演完一个全球抢劫的冒险家,转头就要钻进实验室,扮演20世纪最被低估的女科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这个英国女人拍下的那张编号”51号”的X光照片,直接揭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却让两个男人拿了诺贝尔奖。
汤姆·霍伯这次要拍的可不是什么《国王的演讲》那种优雅的传记片。想想看,1953年的伦敦,一个犹太女人在全是男人的实验室里,每天摆弄那些危险的X光设备。富兰克林当时在国王学院工作,实验室主任威尔金斯甚至公开说”女人就该待在教堂”。她得在暗房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用自制设备调整X光管的角度,就为了拍出完美的DNA晶体衍射图。那张改变历史的”照片51号”其实拍得特别偶然——有天她临时有事离开,就把样品留在暗盒里多曝光了几天,结果反而拍出了最清晰的图像。
电影里肯定会重现那个戏剧性的场景:1953年1月,富兰克林的同事威尔金斯,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这张照片偷偷拿给了竞争对手沃森看。沃森后来在书里写:”看到照片的瞬间,我下巴都惊掉了。”他和克里克立刻意识到这就是DNA结构的决定性证据。不到两个月,他们就宣布发现了双螺旋结构,论文里轻描淡写地感谢了富兰克林的”未发表数据”,连正式引用都没有。
最气人的是1962年诺贝尔奖颁奖时,获奖的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致辞里压根没提富兰克林的名字。其实按诺奖规则,她完全有资格获奖——诺奖不颁给已故人士,但富兰克林1958年才因卵巢癌去世,评奖时完全来得及。波特曼在采访里说:”最讽刺的是,富兰克林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的数据被窃用。她后来转向烟草花叶病毒研究,又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但公众只记得那两个男人的故事。”
这片子改编自安娜·齐格勒的同名话剧,编剧本人就是分子生物学出身。据说剧本里有个细节特别戳人:富兰克林每天下班都要数着步子走回家,因为战时伦敦遭轰炸,她得确保自己能在防空警报响起时30秒内跑进防空洞。这种固执的精确感,和她做科研时如出一辙。波特曼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专门去学了晶体衍射原理,还跟着现代女科学家上了几周实验室班,就为找到那种”一边对抗性别歧视,一边追求科学真理”的状态。
说到波特曼,她刚在《青春之泉》里演了个完全不同的角色。这片子讲一对兄妹满世界找传说中的不老泉,从伊斯坦布尔抢到亚马逊雨林。有场戏是她穿着晚礼服在拍卖会上调包古董,转头又得在直升机上跟雇佣兵枪战。导演盖·里奇把他那套快速剪辑和黑色幽默全用上了,但观众评价两极——有人说像《夺宝奇兵》混搭《十一罗汉》,也有人吐槽永生主题被拍成了爆米花电影。不过波特曼和约翰·卡拉辛斯基的兄妹化学反应倒是意外地好,特别是两人在秘鲁丛林里互怼的段落。
现在好莱坞特别爱拍这种”被历史遗忘的女性”故事,《隐藏人物》《放射性物质》都这路子。但《照片51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富兰克林的遭遇直接改变了科学界的游戏规则。现在实验室里但凡用别人数据,必须白纸黑字获得许可,就是因为她这个案例太典型了。电影科学顾问透露,剧组1:1复制了当年实验室的X光设备,连防护铅板上的刮痕都还原了——1950年代做晶体衍射超级危险,富兰克林最后得卵巢癌,很可能就是因为长期无防护接触辐射。
这片子预计明年颁奖季上映,正好赶上DNA结构发现70周年。听说有个场景是波特曼扮演的富兰克林,独自在暗房冲洗出那张传奇照片时,突然意识到自己抓住了生命的密码,但镜头一转就是沃森和克里克在酒吧举杯庆祝。这种对比可能会让很多观众血压升高,就像当年看《社交网络》知道扎克伯格怎么”借鉴”了双胞胎兄弟的创意一样。科学史上的剽窃故事,有时候比谍战片还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