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纳西动画大奖《蜗牛回忆录》引进确认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黏土捏出的伤痕与光:当《蜗荷回忆录》把破碎的心重新拼好
听说那个拍《玛丽和马克思》的澳大利亚导演亚当·艾略特又出新作了,这次叫《蜗荷回忆录》。记得第一次看《玛丽和马克思》是在大学宿舍,盯着屏幕上歪歪扭扭的黏土人偶哭得隐形眼镜都移位。现在他的新片要引进国内,虽然得到明年才能看上,但光是看剧情简介就让人鼻子发酸。
这片子在国外早就拿奖拿到手软,安纳西动画电影节的最佳动画长片水晶奖,还有奥斯卡、金球奖那些提名。北京电影节展映那会儿,豆瓣上瞬间冒出来上万个五星好评,评分直接冲到8.4。有个网友留言说”看完发现自己在影院里攥了一整袋蜗牛壳”,我盯着这行字笑了半天,笑着笑着就想起预告片里那个总在收集蜗牛的女孩。
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的澳大利亚,主角格蕾丝是个唇腭裂小姑娘。她和双胞胎弟弟吉尔伯特本来相依为命,结果父亲去世后,姐弟俩被不同家庭收养。看到这儿我就揪心,亲姐弟硬生生被拆开,这不跟把连体婴撕开似的?格蕾丝在新家天天捡蜗牛,把那些小壳子当宝贝收在铁盒里。后来才知道,每只蜗牛都是她对弟弟的想念——小时候他俩总在雨后一起找蜗牛玩。
弟弟那边更惨,收养他的那家人简直不是东西。预告片有个镜头,小吉尔伯特蹲在洗衣房啃冷面包,脖子上全是红印子。这导演太会戳人痛处,用歪歪扭扭的黏土人偶演虐心戏,比真人演员还让人受不了。长大后格蕾丝遇到个男人,以为终于等来幸福,结果是个骗婚的渣男。最绝的是某天突然接到通知,说弟弟”死”了。这段在电影节看过的观众说,画面突然变成黑白,所有黏土道具都在往下掉渣,就像格蕾丝当场碎裂的心。
后来她遇见个叫平姬的古怪老太太,俩人成了忘年交。老太太临死前给她留了栋海边小屋和满屋子的贝壳收藏。有个细节特别戳我,平姬的每只贝壳里都藏着字条,写着”给明天还愿意活着的你”。这不比现在短视频里那些鸡汤段子强一万倍?靠着这份馈赠,格蕾丝慢慢从想自杀的深渊里爬了出来。
最戏剧性的是,多年后她居然发现弟弟根本没死!当年是福利机构搞错了。这个吉尔伯特也是个倔脾气,成年后一直在找姐姐。电影最后半小时据说哭倒一片观众,姐弟俩在童年常去的废弃游乐园重逢。那个生锈的旋转木马转起来的时候,全场都是抽纸巾的声音。有影评人说这是”用黏土动画拍出了血肉之躯都难以承载的情感重量”,我觉得说得太对了。
这片子的画面看着就费劲,全是手工捏的黏土人偶一帧帧拍出来的。格蕾丝脸上的唇腭裂疤痕,弟弟长大后的驼背,全是用小刀一点点刻出来的。有个镜头是格蕾丝在雨里走,她身上那件旧毛衣的毛线纤维都看得清清楚楚——后来才知道是动画师真的织了件迷你毛衣,还故意磨出毛边。这种细节疯魔程度,难怪《好莱坞报道》夸它”把人类的不完美变成最动人的完美”。
现在这片子被划进”挚爱光影计划”,就是之前引进《我仍在此》的那个小众片专线。制作方说他们专挑”让人看完想立刻给家人打电话”的电影,我觉得他们成功了。虽然要等到2025年才上映,但已经想好要带包纸巾去看了。对了,还得提醒自己别像那位网友似的,无意识把爆米花桶捏成蜗牛壳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