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健周冬雨加盟《艺术学院1994》,暑期上映,你期待吗?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艺术学院1994》:当动画遇见90年代艺术青年的迷茫与躁动
记得第一次听说《艺术学院1994》是在柏林电影节公布提名名单的时候。说实话,看到一部国产动画入围金熊奖主竞赛单元,还挺让人意外的。导演刘健这个名字对国内观众可能有点陌生,但在国际动画圈里,他可是拿过不少重量级奖项的狠角色。
这部电影把时间拉回到1994年,那个牛仔裤配帆布鞋、随身听里放着摇滚乐的年代。故事发生在南方一所艺术大学的美术系,主角是一群怀揣艺术梦想的年轻人。董子健配音的那个角色特别有意思,是个整天泡在画室里的愣头青,满脑子都是要画出惊世骇俗的作品,结果被现实一次次打脸。有场戏是他熬了三个通宵完成的毕业创作,被系主任当着全班的面说”太前卫”,当时他那个表情啊,配音里那种委屈又不服气的劲儿特别真实。
周冬雨配的女主角更带劲。这个角色让我想起美院那些留着短发的酷女孩,白天在教室里画石膏像,晚上跑去地下摇滚演出当志愿者。电影里有段她跟家里打电话的戏特别戳心,父母在电话那头唠叨”学艺术能当饭吃吗”,她这边强忍着眼泪说”我能行”,挂掉电话就把调色盘摔墙上了。这种艺术与生活的撕扯,现在看依然特别有共鸣。
配音阵容里还有仁科、PAPI酱这些意想不到的人选。黄渤配的那个总爱讲冷笑话的雕塑系老师,每次出场都能把银幕前的观众逗乐。大鹏配的宿管大爷也很有戏,整天拎着暖水壶在楼道里转悠,逮着晚归的学生就教育,但背地里会偷偷给贫困生塞饭票。这些配角让整部电影活起来了,就像我们记忆里大学时代总会遇到的那些怪咖。
技术上这片子玩得挺大胆。导演没用现在流行的3D渲染,反而选择了手绘风格,画面带着点粗糙的质感,特别像90年代那些泛黄的老素描本。有个长镜头我印象特别深:镜头从画室窗口推进去,掠过正在画人体素描的学生,穿过走廊,最后停在天台上一对吵架的情侣身上,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把美院那种特有的艺术氛围全带出来了。
音乐也是亮点之一。影片里穿插了不少90年代的老摇滚,有段男女主角在雨中奔跑的戏,背景音乐是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鼓点一响起来,整个影厅的观众都在抖腿。这些细节堆砌起来,让电影有种特别的年代感,像是翻开了一本发黄的毕业纪念册。
说到情感刻画,这片子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没把艺术青年浪漫化。主角们会为了抢最后一块画板吵架,会因为交不起材料费发愁,会在毕业展前夜焦虑到呕吐——这些狼狈的瞬间,可能比那些高谈阔论艺术的场景更真实。有场群戏特别精彩:几个主角喝醉了在操场上发酒疯,有人喊着要当中国的毕加索,有人哭诉家里逼着考公务员,还有个直接躺地上说”我他妈根本不会画画”。这种迷茫和躁动,放在今天看依然能让人心头一颤。
作为暑期档少见的文艺向动画,《艺术学院1994》确实挺冒险的。但看完全片会觉得,这种讲述普通人艺术梦的故事,反而比那些奇幻大片更有杀伤力。特别是结尾处理得很妙,没给主角们安排什么逆袭戏码,就是平平淡淡地各奔东西——有人去了广告公司,有人回老家当美术老师,只有周冬雨那个角色还在坚持创作。镜头最后停在她破旧工作室的窗户上,外面是90年代南方城市特有的灰蒙蒙天空。
散场时听到有观众说:”这不就是我们那会儿的故事吗?”可能这就是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它用动画这种看似轻盈的形式,装下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重量。那些关于理想的坚持与妥协,关于成长的阵痛与欢欣,穿越三十年的时光,依然能精准地戳中当下年轻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