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短片《电影的感谢信》发布,葛优魏大勋加盟支持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葛优的声音一出来,我就知道这封”电影的感谢信”写对了
“您还记得第一次看电影是什么时候吗?”葛优那标志性的慵懒嗓音从画面外飘进来,我整个人立马就精神了。这封《电影的感谢信》可太会挑人了,让葛大爷来念旁白,就像冬天里突然喝到一口热乎的豆汁儿——又亲切又带劲儿。
导演张大鹏这次玩得挺有意思,让”电影”这个虚拟角色自己给自己写信。李光洁穿着老式西装出现在黑白胶片里的时候,我差点以为穿越回民国了。他坐在老式放映机前擦拭镜头的画面,跟后来方青卓在露天广场扯着嗓子喊”放电影啦”的场景一对比,突然就明白了什么叫”130年的光影记忆”。
周雨彤和魏大勋那段特别戳人。小姑娘蹲在幕布后面偷看《少林寺》,银幕上的李连杰正在打醉拳,幕布这边周雨彤跟着比划,结果把洗脚盆踢翻了。她妈举着扫帚追出来的时候,魏大勋扮演的放映员赶紧把镜头一切——银幕上突然变成《妈妈再爱我一次》,全场观众哭得稀里哗啦,连举着扫帚的家长都忘了要打孩子。这种小机灵,可不就是我们小时候露天电影的真实写照嘛。
最绝的是张宥浩那段。小伙子在录像厅里看《英雄本色》,小马哥用美钞点烟的镜头出来时,他手里的烤红薯直接掉地上了。后来他穿着风衣学发哥走路,结果在巷子口撞见真·混混,吓得扭头就跑,风衣还挂在自行车把上。这些细节太有代入感了,谁年轻时候没干过几件中二事儿啊?
黄米依和拉宏的片段把我看乐了。90后姑娘在DVD店里跟老板斗智斗勇,非要租《泰坦尼克号》的未删减版。老板说”这版要加五块钱”,她立马掏出早就准备好的零钱,结果回家发现碟片划痕太多,看到关键处卡住了。现在年轻人可能不懂,我们那会儿为了看个接吻镜头容易吗?
岳红老师演得特别动人。老太太拿着老式胶片去找修复师,说这是她当年结婚时放的《五朵金花》。当修复好的片段在养老院放映时,银幕上的少女唱着山歌,台下坐着的白发老人们突然开始跟着哼唱,这个转场看得我鼻子一酸。电影哪是什么高大上的艺术啊,根本就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密码。
蒋诗萌最后出场那段特别当代。她举着手机在电影院直播,结果发现镜头里全是举着手机的人。葛优这时候幽幽地来了一句:”现在您是用手掌看电影了是吧?”弹幕立刻飘过一片”哈哈哈”,这个设计简直神来之笔。
要说这片子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把”电影”这个抽象概念给演活了。从露天广场到录像厅,从DVD店到IMAX影厅,每个场景切换都带着不同年代的温度。那些藏在胶片里的笑声、眼泪、惊呼和叹息,可不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BGM么?
看着银幕上闪过《大闹天宫》《城南旧事》《霸王别姬》这些经典画面,突然发现电影早就不是简单的娱乐了。它是小时候爸爸肩膀上的温度,是初恋时偷偷牵手的借口,是异乡打工时突然听到的乡音。就像葛优最后说的:”电影啊,就是帮大家把舍不得忘的记下来。”
这片子放完,片尾跳出”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字样的时候,我才反应过来——好家伙,这哪是宣传片啊,根本就是给所有爱电影的人写的情书。现在特别能理解为什么电影节要放在春天办,大概是想说:电影从来不会冷场,好戏永远在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