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黄昏恋“出圈”,3.1亿人需求如何被“看见”?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我的后半生》:当老年相亲遇上电视剧
张国立戴着老花镜,西装笔挺地坐在咖啡厅里,对面是又一位相亲对象——这是《我的后半生》里反复出现的场景。这部由张国立、佟大为、梅婷主演的电视剧最近火得不行,连续多天霸占收视榜首,全网播放量已经破了4亿。但有意思的是,豆瓣上给它打分的观众却只给了5.4分,喜欢的夸它敢拍老年婚恋,不喜欢的直接骂它”假得要命”。
## 教授相亲记背后的真实与失真
这部剧改编自王蒙的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讲的是退休教授沈卓然(张国立饰)在妻子去世后开始相亲的故事。镜头跟着这位老教授见了一个又一个相亲对象:有天天跳广场舞的大妈,有整天想着给儿子买房的单亲妈妈,还有一心想找”长期饭票”的女士…编剧确实把老年相亲市场的那点事儿都抖落出来了。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场戏,是沈教授和一个打扮时髦的阿姨约会,对方开口就问:”你退休金多少?房子多大?子女同意你再婚吗?”这几个问题直接把老教授问懵了。这种直白的对话确实反映了现实中老年相亲的功利一面,不少观众都说”太真实了”。
但问题也出在这儿——太想把所有老年婚恋问题都塞进一个剧里,反而显得不真实。比如有一集,沈教授前脚还在为亡妻伤心,后脚就突然决定要相亲,转变快得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那些女性角色,不是贪财就是作妖,标签贴得太明显。有网友吐槽说:”编剧是不是对老年女性有什么误解?”
## 银幕上的白发浪潮
说起来,老年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些年确实在变多。早些年我们看到的都是《老有所依》这种讲”养老难”的苦情戏,或者《空巢老人》这类催泪弹。现在不一样了,《老家伙》里几个老头开养老院创业,《三叉戟》讲老警察宝刀未老,就连电影也有《桃姐》这样温暖的作品。
记得《飞越老人院》里那群老人偷偷开车去参加比赛的情节吗?那才是真正把老年人当”人”来拍。相比之下,《我的后半生》虽然题材新颖,但在人物塑造上还是差了口气。不过话说回来,能把这些老年生活搬上荧幕,本身就已经是进步了。
## 短视频平台上的”银发经济”
有意思的是,就在长视频平台还在摸索老年题材该怎么拍的时候,短视频那边已经玩出花样了。你肯定在爸妈手机里见过《闪婚老伴是豪门》这种微短剧,一集就几分钟,讲的都是老年逆袭、黄昏恋的故事。数据显示,中老年用户在这些剧上的付费意愿特别强,搞得爱奇艺、优酷都赶紧开了”银发剧场”。
但问题也跟着来了。有些微短剧为了流量,把老年人拍得要么傻乎乎,要么坏得要命。我见过最离谱的一个,讲老太太装病骗子女钱,最后发现她是豪门遗孀…这种剧情除了制造冲突,对现实中的老年群体真是种伤害。
##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年故事?
拍老年题材最难的就是把握分寸。太苦情了年轻人不爱看,太轻松了又显得没深度。《我的后半生》至少尝试了一种新可能——把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当正经事来讲。虽然处理得不够好,但至少开了个头。
我特别赞同剧中沈教授女儿(梅婷饰)的那条线。她从一开始反对父亲再婚,到后来慢慢理解,这个过程其实反映了年轻一代对老年婚恋的态度转变。这种代际沟通的展现,比单纯讲老年相亲有意义得多。
说到底,我们缺的不是老年题材,而是真正尊重老年人的视角。他们不只是需要被照顾的群体,也是有欲望、有困惑、有追求的普通人。就像剧中沈教授说的那句台词:”我虽然老了,但我的心还没退休。”
当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3.1亿的时候,影视作品如何呈现这个群体,已经不只是娱乐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命题。《我的后半生》或许不够完美,但它至少提醒我们:老年人的故事,值得被认真讲述。
下次再看到老年题材的影视剧,不妨多留意一下——它是在消费老年人的苦难,还是在真正倾听他们的声音?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决定了我们将来会迎来怎样的”银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