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十年之约:《故人》回望与对话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贾樟柯的十年山河:当电影成为时间的容器
“2025年看起来特别遥远对吧?”贾樟柯在《山河故人》十周年放映会上突然抛出这个问题时,台下观众都笑了。银幕上正播放着张艾嘉和董子健那段跨越年龄的吻戏,背景是澳大利亚的海岸线,画幅突然变成了2.35:1的宽银幕。这个2015年看起来像科幻片般的未来设定,如今只剩下不到365天就要成为现实。
北京电影节这场名为”山河回望,再见故人”的大师班活动,更像是一次时间胶囊的开启仪式。贾樟柯带着他二十多年的创作团队——制片人市山尚三、摄影师余力为、声音指导马修·拉克劳和剪辑师张阳,坐在台上像老友聚会般聊起往事。当余力为说起他们1998年用16mm胶片拍《小武》时,剧组穷得连轨道车都租不起,只能把摄像机架在自行车后座推着拍长镜头,台下年轻观众发出难以置信的惊叹。
《山河故人》里那个被反复提及的”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的台词,在十年后获得了残酷的印证。贾樟柯提到自己父亲去世时,声音突然变得很轻:”拍涛儿(张译饰)在火车上接到父亲病危电话那场戏,摄影机后面站着的我其实刚经历完同样场景。”银幕上张译把脸埋在手掌里的颤抖,现在看来分明是导演自己的生命切片。这种私人记忆与时代印记的纠缠,构成了贾樟柯电影特有的质地——就像《三峡好人》里突然升空的飞碟,或者《天注定》中突然响起的晋剧唱段,现实与超现实的边界总是模糊的。
技术出身的余力为聊到画幅变化时特别兴奋:”1999年拍《站台》用的还是4:3标清摄像机,到《山河故人》里我们故意用三种画幅讲故事——1999年用1.37:1的学院比例,2014年用1.85:1的标准宽银幕,2025年用2.35:1的变形宽银幕。”他边说边用手比划不同比例,”这不是炫技,当你看到董子迪在澳洲的镜头突然变宽,那种疏离感自然就出来了。”这种对技术细节的执着在当下流媒体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就像贾樟柯调侃的:”现在年轻人连2.35:1和1.85:1都分不清,全被手机竖屏惯坏了。”
市山尚三回忆《世界》入围威尼斯电影节时,组委会要求必须用35mm胶片放映,而他们全程用的数码拍摄。”我们连夜找东京的实验室做磁转胶,结果色彩全变了,贾导看着样片说这根本不是我的电影。”这个插曲意外成为数字技术变革的注脚。如今贾樟柯对AI的态度反而很开放:”《江湖儿女》里就用AI修复了2001年DV拍摄的素材,关键看你拿技术表达什么。”他提到正在筹备的新片可能会尝试AI生成某些超现实场景,但马上补充:”得让观众能看出来是假的,就像《三峡好人》里那些明显是特效的魔幻镜头。”
聊到电影里那些被商业片剪掉的”无效时间”,剪辑师张阳突然激动起来:”《山河故人》里赵涛在雪中独舞那场戏,投资方说太长要剪短,贾导直接在混录棚摔了耳机。”这个坚持最终成就了全片最动人的段落——没有台词,没有剧情推进,只有女人在风雪中笨拙的舞姿,却道尽了二十年的沧桑。这种对”无用之美”的捍卫,在如今算法当道的影视行业简直像场行为艺术。
当话题转到即将到来的《山河故人》十周年重映,贾樟柯露出狡黠的笑:”我特意等到山西下第一场雪的时候放,你们到时候注意看,影院窗外的雪和银幕里的雪会连成一片。”这种对”此刻”的迷恋贯穿他所有作品,从《小武》里不断出现的钟表店,到《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里作家们对着镜头的独白。或许正如马修·拉克劳说的:”贾樟柯电影里的声音总是比画面慢半拍,这种时差制造出奇妙的真实感——就像记忆本身。”
散场时银幕上正播放着《山河故人》结尾,老年赵涛在雪中缓缓举起双手,画幅又变回了1999年的窄银幕。观众席有人小声跟着叶倩文的《珍重》哼唱,歌声混着胶片运转的沙沙声。在这个人人举着手机拍4K视频的时代,贾樟柯依然固执地用影像雕刻着时间的形状——那些模糊的DV画面、跳帧的监控录像、失焦的手机视频,最终都变成了对抗遗忘的武器。就像他在问答环节说的:”电影从来不是关于过去,而是我们此刻如何记忆过去。”